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小学生走进膏方博物馆亲手熬膏体验“匠人精神”
2019-05-18 11:03 千龙网

识草药、捣药材、熬膏方……在第43个“5·18国际博物馆日”,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凌山小学的百余名小学生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苏庆民教授的带领下,走进中国膏方博物馆,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膏方文化之旅,切身感受到了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当孩子们走进中国膏方博物馆,就被其古色古香的设计所吸引,浓郁的汉风,让人仿佛穿越了千年时光。博物馆按照上古中医的核心思想进行设计施工建造,于2017年5月正式开馆,并免费对公众开放。自开馆以来,已接待30000余名参观者。

中国膏方博物馆收藏了诸多宋、元、明、清各朝各代的珍贵药具,为了收集这些文物,中国膏方博物馆馆长、中膏集团创始人曾凯等人煞费苦心。他们历时10多年,足迹遍布16省,共收集和中医膏方相关的文物1500余件,展品有清代膏方木刻板、民国药用杵臼、清民国药用铁研船、清代铜制膏方挂旗工具、元代紫釉香薰炉和一批历代膏方医籍等。

在2019年山东省东阿县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五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中膏集团的中膏阿胶传统制作技艺和中膏膏方制作技艺同时入选。中膏集团也因此成为东阿县首家拥有“双非遗”技艺的企业。

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传统文化继承创新委员会副会长许燕学告诉记者,这种“博物馆+非遗”的模式十分新颖。还原传统膏方技艺,让膏方文化灵活再现,让孩子们对中医药、阿胶、膏方的认识不再刻板,传统的非遗项目在博物馆里焕然新生。

在活动现场,苏庆民教给孩子们识草药、捣药材,还演示了膏方制作工艺,让孩子们大开眼界。

膏方被尊为中医制药工艺的顶峰,体现着深厚的中医药文化。据介绍,中医传统膏方对制作工艺要求非常高,需要“老铜锅熬制、冬竹搅拌、瓷罐保存”,从煎煮、过滤,到浓缩、收膏,都有一套标准化流程,要严格遵循。就连熬制阿胶和膏方使用的都是东阿的泉水,泉水源自泰山与太行山两股地下潜流,经层层地下岩石、砂层滤过,清润醇厚,比重高,矿物质含量高于一般水质数倍,易于去杂提纯,是熬膏的最佳用水。

苏庆民一边演示膏方制作工艺,一边告诉孩子们,收膏的标准是“滴水成珠”和“挂旗”。所谓“滴水成珠”,就是收膏时,取一点膏浇滴在水中,不会溶化,而是像珠子一样在水中;“挂旗”则是用竹片在膏里搅拌后拿出来,膏药会像一面旗一样挂在竹片上。听了这些,孩子们惊叹不已,驻足流连,有的还拿出自己的小本子认真做笔记。

孩子们在苏庆民的指导下,体验了一把实际动手操作、熬制膏方的乐趣,孩子们纷纷表示,听中医专家讲解了膏方文化,不但了解了非遗技艺,更加明白了什么是一丝不苟的匠人精神。

看到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参观博物馆、体验膏方文化,苏庆民教授感到非常欣慰:“膏方文化是中医文化的结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让孩子们来到膏方博物馆,走近、探寻、感知膏方文化的魅力,对深植青少年传统文化精神认同、增强民族自豪感非常有意义。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学校,一件展品就是一个课堂。在与历史的对话之中,传承着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记忆,也滋养着我们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

图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苏庆民(右)与中国膏方博物馆馆长曾凯(左)共同揭牌。

活动中,国家博物馆原馆长吕章申题写的“中国膏方博物馆”牌匾也在现场揭幕。曾凯表示,博物馆是连接传统与未来的文化中枢。在膏方博物馆内举办这样的活动,希望孩子们用切身体验的方式来领略源远流长的中医药文明,对传统文化、工艺能有更多的了解。并且在感知历史的同时,懂得传承。

责任编辑:陈莉(QC0002)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