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100周年,中国现当代文学始终高举“五四”这面旗帜,描绘和见证了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正如李大钊所言,在时代变革的大潮中“由来新文明之诞生,必有新文艺为之先声”。新文学运动主将鲁迅先生留下的文学遗产影响了几代人,之所以如此,皆因为鲁迅先生的作品有思想高度、有人性温度、有精神力量、有人格魅力。一直以来,鲁迅先生在国人心目中的形象严峻大于温和,坚强多于温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高度浓缩了他对人间世事的态度,但他也有舒缓、柔和的一面,《母亲大人膝下》是鲁迅先生1932—1936年致母亲的家信,从这些书信中,我们看到了作为儿子和父亲的鲁迅——一个中国男人在家庭伦理方面的点点滴滴。
一代武侠宗师金庸先生也有丰富的另一面。新近出版的散文、随笔集《莫若相逢于江湖》集中展现了日常生活中的金庸,以及报业达人金庸的全景画像。金庸博学多才、阅历丰富,不仅仅是一个成功的作家,他的事业也十分辉煌,这一切和他追求的人生境界有着紧密的联系。这部书稿结合了金庸的创作体会、人生感悟、与友人交往的经历、他人眼中的金庸、金庸作品评论等诸多内容,让读者走近他的身边,更为立体、全面地认识这位“大侠”。金庸也是一步一步在艰难中走出来的,他有才情,也不乏智慧,但坚韧不拔、胸襟开阔才是成为一代宗师的根本。
文学是一项综合性事业,出版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大部分读者阅读一部作品,认识一位作家,却不知道出版人在幕后付出了多少辛劳。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的聂震宁在其作品《在朝内166号的日子里》中,为大家揭开了若干著名文学作品诞生的内幕。人民文学出版社作为知名出版社,在市场竞争中同样面临巨大压力,能否发现优秀作家、发掘优秀作品,是对出版人眼光的考量,也是对出版人境界的检验。聂震宁在这本回忆录中记录的虽然是他个人的经历,反映的却是整个行业在改革开放环境中的发展之旅。
美国诗人、散文家艾略特·温伯格是一位对精神领域有特殊洞察力的人,他的作品《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逐一检点了王维的《鹿柴》这首五言绝句的19种以及更多种译本,在这段文本的细读之旅中,一面在翻译的横向上挪移,一面在诗的纵向上深入,向我们展示翻译的艺术、存心的得失,展示诗的幽微迷人、难以把握。当然,也展示了汉语以及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每种语言的质地、特色,以及运用。以一首诗的多视角解读成文,的确令人叹为观止。诗人西川对这部作品的解读或许可以帮助我们获取其价值:艾略特·温伯格让我们眼界大开。不同语言、不同思维方式所构造出的文化差异令人深叹翻译之难,但有意义的翻译总会带给我们诸多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