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年了,有人一直在鼓吹“快乐教育,轻松阅读”,又恰逢网络阅读兴起,碎片横行,遂造成一种很不好的阅读风气,影响到某些书榜,多是鸡汤类的、快餐类的,非浅即陋。
近来事情开始有了变化。人们的阅读兴趣正在转向有深度、有价值的经典和专著,这是一个可喜的迹象。本期书榜便可作证。像李学勤的《中华古代文明的起源》、阿城的《昙曜五窟:文明的造型探源》,都不是简单翻翻、浏览一下就可以读进去的,不仅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更需要一点耐心,需要花一些气力。这是求得真知的基本条件。如果只是翻一翻、浏览一下,也许可以增加一点谈资,在朋友面前炫耀一下,却未必能得到真正的知识。但无论如何,这样的著作能在畅销书榜上占据一席之地,总是让人高兴的事。
其实,像《中国哲学十五讲》《购物凶猛:20世纪中国消费史》《联结:通向未来的文明史》《龚鹏程述学》这几部书,也不是轻轻松松就能读下来的,也要读者用些心思,慢慢去体会、去消化,才能内化为自己精神成长所需的养料。记得《琵琶记》里有句唱词:“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是讲科举时代的读书人,总要经过寒窗苦读,孜孜不倦,才有金榜题名、扬眉吐气那一刻。我们且不管是否真有一举成名天下知的那一天,只说读书,是不能指望走捷径或不付出辛苦就能奏效的。汉朝的董仲舒说“勉强学问”,就是告诫后学,读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时刻准备和自身的欲望做斗争。人总是这样,困了想睡,累了想歇,避重就轻,避难就易,挡不住各种诱惑,这都是读书的大忌,是要时刻警惕的。
当然,我并不认为消闲的书不能读,这期榜单中就有很好的消闲类读物。比如翁偶虹先生的《春明梦忆》,就是消闲读物中的精品。他笔下的北京,别有一番韵味,那是老北京人心底的梦,却又历历在目,栩栩如生。《宋代士民的“花生活”》和《三千年来谁铸币:50枚钱币串联起的极简中国史》也不妨拿来作为消闲之用,每天读几页,增长一点知识,也给生活增添一点色彩。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消闲不是简陋、粗俗的代名词,消闲也要讲究品位,讲究精美。其实,好的消闲作品非大手笔不能成。如果我们的消闲作品都能像这几部著作一样,既有品质,又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那么显然更有助于一般读者文化素养的提高,可谓功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