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文物表情包”让历史可亲近

2019-03-22 15:59 工人日报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上,脸部“伸出”了舌头;猪面纹彩陶壶上,眼睛“转”了起来,配文“容我想想”……近日,甘肃省博物馆推出的一组文物表情包在网上走红,网友笑称,“看到动起来的文物很可爱,非常魔性,停不下来”。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表情包是馆内“让文物活起来”的具体举措之一,希望通过新颖的形式让大家了解博物馆,也更了解文物本身。(见3月20日《北京青年报》)

文物,在民众的心中一直都是严肃高冷的,充斥着遥远历史长河那一头的疏离矜持,沉淀着历史文化的底蕴。而表情包则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流行文化,是大多数人沟通玩笑的乐趣,是下里巴人的烟火气。将这两者结合起来,乍一看,不伦不类,但仔细想想,却是传统与流行碰撞的创意之作,是文物走下神坛,走入生活的一大途径。甘肃博物馆推出“文物表情包”这一创意之举,让尘封的历史一下子穿越千年,变得鲜活生动、可亲可近,值得点赞。

“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让传统文化用另一种方式继续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是一个问题。时下,多个博物馆及文化部门等都在努力——国家博物馆等多个博物馆联合入驻抖音推出“博物馆抖音创意视频大赛”;南通博物苑与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和徐州博物馆曾联动开放夜场,并进行视频直播……这些都说明博物馆正在逐渐脱下高冷的外套,走入人们的生活。

在快节奏的当下,年轻人中有几个愿意真正停下脚步去看看博物馆,去了解那些“灰扑扑”的文物?用表情包这种更接地气的方式让年轻人感知传统文化,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与此同时,博物馆也要做好接待工作,改变刻板枯燥的接待、讲解等模式,加入更多有趣的环节内容,增加记忆点。如此就形成了一个生命链条,让传统文化在和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之后,获得新的生命力。

进而言之,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我们的文化自信,让更多的年轻人认识历史、感知文物、了解传统之美,需要更多创意和科技的结合发展,需要更多部门和力量的共同努力。文物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央视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热播剧《黄金瞳》等都带我们认识了各种文物,我们期待有更多力量加入传播历史文化的行列,也期待随着3D复制技术、多人互动VR系统等的逐步应用,看到更多关于文物的奇妙故事……

责任编辑:陈莉(QC0002)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