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162期杂志成为新文学的大型“回忆录”

2019-03-21 07:48 北京日报

来源标题:《新文学史料》创刊四十年

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有些破烂的后楼,《新文学史料》杂志编辑部一待40年,那里盛满了一代代人的温暖回忆。3月20日,《新文学史料》创刊四十年纪念会举行。胡风女儿回忆初见这家杂志社的情景时说,编辑部的样子实在不怎么样,楼下是住家,还有煤炉,位于四层的编辑部连让她坐下喝茶的地方都没有。但正是这个破破烂烂的地方,已出版了162期杂志,留下一批重要文学史料。

《新文学史料》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社办刊物,刊名由茅盾先生题写。1978年创刊至今,已然成为“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学的一部大型“回忆录”、一座丰富的史料库。40年前,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名家楼适夷、韦君宜、牛汉等高瞻远瞩,创办了这份以收集和保存“五四”以来文学史料为宗旨的刊物,呼吁老作家撰写回忆录,呼吁文学工作者挖掘、考证史料,希望以一刊之力恢复文学记忆、重新沟通久已湮没的“五四”新文学光荣传统,为特定时期的中国文学走出幽闭、褊狭、僵硬之困局,走向丰饶、开放、鲜活的新境界,作出贡献。纪念会上,《新文学史料》主编郭娟深情地说,“前辈留下的气息、氛围、气场罩着我们。”她说,牛汉先生曾说过,“《史料》要真正站在历史的高度也是很难。但绝不能回避,更不能歪曲。” “《史料》应该反映文学史全貌,应包括各流派的作家作品,以供大家研究……”

史料大家朱正回忆,他接到创刊号后立即读了一个通宵,判断道:“这份刊物是必将传世的。”其后的几代办刊人始终不放弃文化责任,于滚滚红尘、商业大潮中保持国家级学术期刊的学术品质,受到作家、学者及读者高度赞扬,被海内外学界视作探究历史、省悟历史、回味历史的一份新鲜可读、饶有趣味的名刊。

据介绍,创刊40年以来,《新文学史料》刊发了众多知名作家的回忆录、自传、日记、书信,如茅盾的《我走过的道路》、丁玲的《魍魉世界》、胡风回忆录、日记、书信及《鲁迅同斯诺谈话整理稿》、“文联旧档案”、“冯雪峰外调材料”等一大批珍贵的第一手史料;也刊登文学研究工作者撰写的作家小传、评传及偏重资料性的专题研究、访问、调查、考证、年谱等,如“路翎专辑”、《文坛师友录》《张爱玲文坛交往录》《口述历史不可尽信》《民国时期文人出国回国日期考》等重要史料,既有亲历者个人回忆,又有研究者多方考证的“史家拍案”。

《新文学史料》拥有众多忠实读者,很多人从创刊号一直订阅到现在。著名作家孙犁是《新文学史料》的忠实读者,他在世时曾写专文夸赞,称《新文学史料》是他保留的唯一一份刊物,经常用牛皮纸包着放在床头,从不外借。来自安徽的许华斌和许馨父女两代人从创刊号开始订阅、珍藏《新文学史料》。许华斌在双目近乎失明的情况下,靠听力语音帮助女儿完成了史料百期的文献分类,许馨女士的母亲则帮助校对。2003年,许馨女士自编、自费出版了一部《新文学史料百期索引》。

老舍女儿舒济也回忆道,最开始的《新文学史料》是装在大信封里,一封封从收发室寄出去。她更惊喜地发现,杂志第一期就登载了有关她父亲老舍的纪念文章。此后杂志刊登了许多有关她父亲的书信、佚文、回忆文章,“这是我做父亲研究工作必备的参考资料。”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作者:路艳霞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