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杨丽蓉看来,阅读空间和菜市场相结合是经营者跳出了传统思维,不断扩张的结果,是一个新型复合文化空间的雏形。
从北京王府井大街一路南行,穿过东交民巷和前门东大街,就来到西兴隆街。在这个古色古香的大街边,一栋白色小楼尤为显眼,现代而不失典雅的设计,让它既能保持自己的个性,又能很好地融入这条街道之中。当你向附近的人打听这是什么地方时,他们会有些骄傲地告诉你:“这是菜市场,叫微风市集。”
一个看似书店的地方,竟然是一个菜市场?经进一步了解,微风市集实际上是“菜市场+阅读”,它的创办方正是创办春风习习杂志图书馆的春风文创(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那么,一个专注于阅读美学空间打造的机构,为何要试水生鲜行业?带着这个问题,《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来到微风市集一探究竟。
从商品售卖到文化空间打造
走进微风市集,记者发现里面没有普通菜市场的喧闹,在白色系装修的衬托下,它反而有了图书馆般的宁静。微风市集总建筑面积293.37平方米,共分为两层。一楼的空间按照水果、蔬菜、肉类、粮食、主食划分为5个部分,分别用斗大的“水、蔬、牛、粮、厨”文字,指引消费者来到对应的位置。
来到二楼,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精心摆放的图书角,整面墙的书架摆满了美食书籍。读者买菜之余,可以放松地窝在旁边沙发上阅读。如果座位不够,读者还可以到二楼的活动区阅读。这一区域承担着微风市集餐饮、阅读、活动等多重功能。
微风市集的新零售运营负责人杨丽蓉告诉记者,微风市集是2018年12月5日开业的。
春风文创去年开设的春风习习杂志图书馆大获成功,这让杨丽蓉他们看到在国内打造文化空间的潜力。以实体书店的改造为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多实体书店经营者都将商品贩售当作发展重点,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在网络书店与电子阅读的双重阻击下,实体书店运营者发现,留住读者的不仅仅是书店精心挑选的图书,还有书店内安静而优雅的环境。这就促使很多实体书店改变了传统的零售思维,转为打造阅读空间,这其中也嫁接了不少新业态,文创产品和饮品则最具代表性。而这次春风文创又迈进了一步,以新零售的方式打造一家具有人文气息的菜市场,延展文化空间的可能性。
“虽然现在售卖的图书还不够多,但是如果其面积足够大的话,我们引入一家书店则是完全有可能的。”杨丽蓉说道。
在杨丽蓉看来,阅读空间和菜市场相结合是经营者跳出了传统思维,不断扩张的结果,是一个新型复合文化空间的雏形。
文化空间的建设要顺势而为
杨丽蓉告诉记者,微风市集的装修由一个知名设计团队打造,其目的在于吸引更多的年轻群体。其实从货架的设计与货品的摆放上,就可以看出微风市集的苦心。
不过计划总是没有变化快,在近3个月的时间里,最常光顾微风市集的不是年轻群体,而是住在这里的老街坊们。经过调整,最终微风市集还是凭借产品过硬的质量、亲民的价格、热情的服务,渐渐成为附近社区居民常逛的地点之一。
“这其实是超出我们预期的。”杨丽蓉坦言,文化空间并不应该由年轻人独享,而是应该面向全年龄段,“很多中老年人也有对好的文化空间的需要,这是我们一直忽视的。”
现在很多社区的老居民来微风市集,买完菜一起来到二楼看看书。对于微风市集举办的文化活动,他们也积极响应。比如节日期间的包饺子活动,就吸引了很多社区居民,大家其乐融融。
“在微风市集的建设上,我们一直顺势而为,不断改进。”在杨丽蓉看来,近3个月的运营给了她很多思路,比如能否建设社区的文化站等。
低调是因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对于微风市集的发展,杨丽蓉表示,未来还会开设5家这样的集市,不同地点、不同面积的微风市集,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不过在杨丽蓉看来,微风市集并不追求极速扩张,而是在发展中注重品质,建一个成一个。
“我对现在的微风市集其实并不是很满意,原因在于它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杨丽蓉如是说。比如在群体消费上,微风市集还没有吸引足够多的年轻群体,以形成足够的影响力。
而在产品销售与陈列上,进一步的细化也为微风市集提供了更多发展可能性。“所以目前我们并没有在媒体上大张旗鼓地宣传,而是希望微风市集更为成熟后,再作下一步的打算。”杨丽蓉说。
现在杨丽蓉正在考虑能否在饮食上打造一两个爆款产品,以实现引流的目的。“文化空间有一定的基础后,才能发挥作用,为此我们一直在努力。”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