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俑》展现肢体“话语权”

2019-02-15 08:44 北京商报

3月2日,肢体剧《俑》将在蓬蒿剧场上演一场肢体与观众间的“对话”,“过去即异域”,《俑》便是呈现出了对这样一个“异域”的想象。据悉,该作品为2018年北京市文化艺术基金支持项目,曾在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剧场、国家大剧院歌剧厅、国家大剧院小剧场、隆福小剧场等多个剧场空间进行演出。

肢体剧可以归类为形体戏剧,也称身体剧场,它用于描述所有那些通过基本的身体手段来叙事的表演形式,但有好几种截然不同的表演流派都使用“形体剧场”这个字眼来指称。

公开资料显示,此类剧目可利用原已存在的文本,但真正的重点还在于演员的形体表演,他们需要用身体来表达。它是一种高度可视化的戏剧形式。形体戏剧里的行动/动作可能具有心理基础,或产生象征性的共振,或指向某个情感中心,或具有清晰的故事情节线,又或是以上这些可能性的组合,它也许来源于编码形式、即兴扮演或发明出来的手语。然而,不论是什么表现手段,它首先是形体表达,而不是文字表达。

作品分为上下半场,分别是对汉唐两个时代的想象性重塑,既有跨界创新,也怀抱了编导对传统文化的深沉敬意。

在上半场的演出过程中创作团队以汉代舞俑的想象为主题,将演出分为序、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五个段落,运用舞蹈、影像、光影等建立起一个鲜活的以汉代舞俑为主体的意象群。“序”来自于一抹敬天的仰视,既有“仰望星空”的期待,也有“破土而出”的倔强。随后的独舞则让颦笑间抖落尘埃,在你来我往的相遇中,徜徉天涯共此时的意境,随后双人舞深沉的呼吸中透露着丝丝静谧,既有冰雪融化的沉缓,也有无所畏惧的悠扬。

而下半场,创作团队选取了簪花图、胡服美人图等具有典型特征的女性形象为创作依据,重访历史中的身体姿态,尝试勾勒唐代画片中的印记和特点。演出中,演员首先以捣练的场景开篇,加之具有代表性的唐代女性特征的簪花,突出手部特征。其次用唐仕女图屏风绢画,突出脸部的丰满。而演出最后的“高头履”,则是以新疆出土的西域舞女图为主,以脚下舞段突出西域胡人的高头履。

追溯形体戏剧的起源,有研究认为主要是受到了Bertolt Brecht和他的史诗剧理念的影响。但至今如何界定形体戏剧也是业内的一个难题。一方面,它有多个起源,另一方面,从业人员基本上都不接受那些对它的定义。所谓的形体戏剧团体往往不存在任何共同的确定文体特征,只有一点除外,那就是他们都不作那种搬演文学性作品的商业戏剧。

责任编辑:陈莉(QC0002)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