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千年文脉奔流不息

2019-01-24 08:50 中国文化报

清波一脉通古今。始建于春秋时期的中国大运河是全世界范围内开凿时间最早、线路最长的运河,全长2700多公里,流经8省(市)34个城市,在其沿线城市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中,位于苏浙沪三省市交汇处的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自古以来,百姓枕河而居,古老运河承载了水乡泽国的文化记忆,也为吴江发展带来了不竭动力。

近年来,随着中国大运河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我国加快了对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进程,以吴江为代表的大运河沿线城市加大力度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承载着千年文脉的大运河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传承文脉,留住运河文化记忆

公元810年,吴江大运河西岸的一条土筑堤塘“松江堤”改善了水乡泽国的交通状况。1200多年后的今天,在京杭运河苏州段,一条长约1300米的古纤道仍见证着过往船只的繁忙。

这是江南运河上唯一现存的古纤道。2011年起,苏州当地文物保护部门对古纤道展开保护性维修,最大程度还原了古纤道历史风貌。2014年,中国大运河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运河古纤道也成为其中的遗产点之一。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核心在于文化遗产保护。”吴江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区大运办副主任陆晨介绍,大运河吴江段沿线文化底蕴深厚,共有文物42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4处。为加强对运河沿线文物的统一管理,吴江区建立了点、线、面结合的文物保护网络,以每个点为单位进行保护,各区镇建立了日常巡查制度,同时重点做好智慧文物监测。

除了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和修缮,运河沿线地区还深挖运河文化内涵,相继开辟出文化记忆的展示空间。

“平望因运河而生。不同于周边发展古镇文化的同里、南浔、西塘、乌镇等地,平望因运河文化有了差异化发展的思路。”吴江区平望镇文化体育站站长陈雪忠说,去年,平望镇将安德桥旁的废弃粮仓改建成了集中展示和传承文化的运河文化礼堂。而不久前在平望大运河畔举行的首届腊八民俗风情节中,群众文艺展演、猜灯谜、年画展、摄影展和非遗体验等多个板块的活动,让当地群众在重温文化记忆的同时共享文化成果。

古为今用,文化资源提供发展动能

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是文化之基,也是繁华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出重要指示,确定了大运河以文化建设为引领,带动经济、社会、生态等各项建设的方向。如何将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本地产业发展,是运河沿线各城市共同面对的难题。

在蚕丝之乡震泽,行走在頔塘河旁的宝塔街上,苏州市吴江区震泽蚕丝同业公会会长、苏州辑里丝绸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文超向记者介绍起家乡的变化:“这里最早是青砖路,后来变成了水泥路,10年前因为发展旅游又改回了石板路……”去年,朱文超在这条老街上新开了一家店,以他的话说,是因为“在这里开店有‘调性’,能彰显产品的文化内涵,增加附加值”。

朱文超只是一个代表。围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吴江区进一步整合文化、旅游等产业要素,在2018年初步确定了1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达167.85亿元。其中,位于桃源镇的融创文旅项目依托桃源5万亩水乡森林和11.5公里的大运河,打造集文化、影视、旅游、康养功能于一体的桃源生态文旅度假区。此外,平望运河小镇、非国有博物馆群落等项目也将相继推出,助推当地转型升级。

聚合资源,搭建协同发展的桥梁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既是文化工程,也是生态工程、精神工程、发展工程,与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密切相关。据了解,为了加强组织领导,加快形成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合力,去年,吴江区委、区政府成立了由区委常委任组长、全区17家相关单位为成员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推进领导小组,统筹全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大运办,从各相关单位抽调骨干人员进行实体化运作,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了区镇之间、各板块条线之间的沟通联系协调机制。

本地的统筹协作只是一方面。随着各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持续推进,吴江还与运河沿线其他城市形成了文化共建、共创、共享的协同发展机制。2018年6月,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文化馆合作发展联盟正式成立,包括北京市西城区第一文化馆、浙江省嘉兴市文化馆等在内的20家联盟单位共同签署了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文化馆合作发展联盟意向书。作为发起人,吴江区公共文化艺术中心主任朱晓红表示,联盟本着“优势互补、平等协商、联合发展”的原则,以促进各城市间公共文化发展为目的,在人才培养、文艺创作、非遗保护、精品打造等方面建立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

“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建设大运河文化带要靠沿线城市‘手牵手’,共同发力。”陆晨表示,未来,吴江将在苏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整体框架下积极探索,与运河沿线城市开展更大范围的交流和合作。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作者:赵若姝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