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潜入北极阁街区 重探历史的步伐

2019-01-03 07:58 北京青年报

◎王若婷

青睐·建国门街道

胡同系列寻访活动之六

寻访目标:北极阁街区

寻访时间:2018年12月20日

寻访人数:30人

2018年12月20日上午,在胡同专家王兰顺老师的带领下,青睐寻访团再次深入城市的肌理,试图穿越这都市的繁华,潜入北极阁街区,重探历史的步伐。在实地寻访之前,王兰顺老师先展示了一张1916年的老地图,“这块区域的名字很有特色,南北向的称为条,比如小头条、小二条、小三条;东西向的称为胡同,比如小土地庙胡同、大土地庙胡同、黄兽医胡同、栖凤楼胡同。栖凤楼胡同再往南的西观音寺胡同,就是如今的长安街。而北极阁这个时候位于小土地庙西侧,面积不大。”

接着他又展示出该地区1949年的解放版地图,“这是当时的‘北平最新大地图’,能看到很多变化。原来的小二条变成了北极阁,而北极阁的旧址被小土地庙吞了,不过面积大了不少。”

尽管有变化,但是名字依旧如三十三年前一般有趣,“庙”字辈层出不穷:娘娘庙、小土地庙、大土地庙、火神庙……最好玩的就是东边的象鼻子坑,到了1949年居然还发展出前坑后坑和中坑。不过到了1965年整顿地名的时候,它们有了更雅致的名字,象鼻子各种“坑”改叫春雨胡同,小土地庙胡同改称北极阁二条,而大土地庙胡同也改名为北极阁四条。

宁郡王府:北京城保存最好的郡王府

望着1916年的地图,寻访团成员并未找到宁郡王府的一丝痕迹,倒是在最西边找到了一个怡王府,有人好奇道,“怡王府不是应该在南小街吗?现在叫做孚王府。”王兰顺老师解释道,“要说这其中的原委,还得从怡亲王允祥说起。”

怡亲王允祥,是康熙皇帝十三子,和雍正是亲哥俩,怡亲王府就在南小街十字路口的西北。雍正八年(1730年)允祥卒,雍正皇帝念其有功,先令允祥第七子弘晓世袭怡亲王的位置,又封允祥第四子弘皎为宁郡王,建府于北极阁。怡亲王府的最后一任王爷是载垣,在辛酉政变中被赐死,怡亲王府也被没收。三年后,弘皎的四世孙载敦镇压太平天国有功,同治皇帝推恩赐还王爵,载敦得以袭封“世袭罔替”的怡亲王,故宁郡王府在清代末年又改称怡王府。

历史上的弘皎被封为宁郡王后,曾有一段时间不问政事,专种菊花。他自称秋明主人,在府邸后花园种植了来自各地、不同品种的菊花,并编辑整理了一套菊谱。王兰顺老师说,“咱们现在坐着说话的地方,正是宁郡王府的后罩楼,相当于王府的最后一进院子,过去这外面就是各色菊花的海洋。”

进入民国之后,京城王府由于占地广、房屋多,有的被辟为学校,有的被刚刚登上社会政治舞台的军阀政要们所垂涎。而当时盘踞于京城的教会势力也通过巧取豪夺,从没落王公手中攫取了相当数量的府邸,首要人物就是西什库教堂法国神父包士杰。

包士杰,1896年5月从法国到北京当神甫,常以西什库天主教教堂为基地活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他成了罗马教皇派驻北京代表团的专职秘书。当时北京的天主教正在急剧扩展,急需地产和金钱,建设更多的教堂,包士杰很快就动起了王府的脑筋。

时人常道,“无论是什么王府,只要被这个人看上,就没有不得手的。”原因就在于他看到封建贵族家庭的王爷们过惯了吃喝不愁的生活,却没有什么生存技能,迟早要有破产卖房的一天。于是包士杰主动借钱给府上,按高利贷计息,等到欠款达十万左右还不上时,再将府主告上法庭,凭着强大势力,官司一打准赢。宁郡王府也因此一度落于他的掌控之中。

据王兰顺老师介绍,日伪时期,日本人曾在这里开过洋行。到了国民党统治时期,北平市政府筹集经费,着手组织“北平公共汽车筹备处”,主要存放所接收的日伪汽车100辆,北极阁三条三号至十一号便是存放处之一。但因管理不善,内外弊端极多,加之车辆老化、维修不力,营业入不敷出,1947年11月被迫改组为“北平市公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可不到一年,就因亏损甚巨而停止营业。

新中国成立后,宁郡王府所在地本属青年艺术剧院,后该院与中国话剧院合并,便由话剧院管理。但随着府邸修葺的开启,话剧院也在办理相关腾退。

待亲身来到几经波折的宁郡王府邸,首先映入寻访团成员眼帘的便是铺在地上的绿色网格施工布,几座大殿门楣上的彩绘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配上朱红的立柱,显出几分新味。绕到后方,还有几处屋顶的修缮未完工,颇具历史的沧桑。王兰顺老师说,宁郡王府的大门、翼楼、正殿、后寝、后楼保存基本完整,自建府以来,未经大的修缮和更改,保存了乾隆以前的建筑风貌,是北京现存建筑年代早、建筑规制较高的一座郡王府。

缘庆禅林:抹去积灰,让二百年前的地砖重见天日

走在北极阁街区,出现在老地图中的庙宇却难寻其迹。王兰顺老师告诉大家,北极阁一带的寺庙道观有恒吉寺、缘庆寺、关帝庙、云真观、娘娘庙、土地庙、天仙庵、火神庙,有些虽然消失了,但通过查询史料,可以确证历史上的北极阁是一个“庙窝子”。比如文物清理的时候,就发现了1740年的宁郡王弘皎“重修关帝庙”碑,还有1837年的郡王弘皎的后代贝勒绵誉“重修缘庆、恒吉二庙”记碑。令人惋惜的是,虽然碑文都有,但很模糊。

王兰顺老师在翻阅1928年的寺庙登记时,只查到了缘庆禅林,他说这便意味着其他寺庙在1928年之前就都拆毁了。只见上面写着,“缘庆禅林坐落北极阁11号,建于清,属宁郡王府的私建家庙。面积东西三丈八尺,南北九丈七尺,房屋六间,为天主堂管理。本身是寺庙,被天主堂管理。”

之所以被天主堂管理,当然与包士杰脱不了干系。不过,这座缘庆禅林到底与普通寺庙有何不同呢?跟随王兰顺老师的脚步,寻访团来到缘庆禅林。刚到门口,便听到震耳的施工声,走到里面,只见空中浮动着无数的粉尘细末。相对的两面墙上各有一扇圆形窗、一扇八边形窗,墙中间一个是供桌,另一个则是一面壁炉。顺着王兰顺老师手指的方向往上看,屋顶正中的木构套叠藻井典雅深邃,不禁让人发出赞叹之声,再细瞧藻井周围的屋顶全部用正方形的金色图案装饰,配之以棕色的方框,雅致无二。寺庙内部的横梁下是一块雕着凤的镂空木花罩,风雅考究。

绕过零碎堆放在地板上的施工工具,王兰顺老师在一处未铺设三合板的地方停住了脚步。他随手拾了一个物件把地面上的积灰扫去,一朵小花赫然出现在大家眼前:圆形的红色花蕊、八片深蓝色的花瓣。“原来的地面应该是这样子的。”王兰顺老师解释道。走到院子里,寻访团惊讶地在门楣彩绘图案中发现了民国时期的五色旗,而屋檐上与鸱吻作伴的长方体便是与屋内壁炉相连的烟囱。

不少人好奇,为什么历史上这里会有这么多寺庙?他们和北极阁的关系又是什么?王兰顺老师介绍,据《都市丛考》记载,“北极阁在东单牌楼东、南至栖凤楼,北至新开路,西至怡王府东墙,内有缘庆、恒吉二庙,院中有残碑,字迹模糊,稍可辨认,上刻缘庆恒吉二庙,为多罗贝勒绵誉于道光十七年重修云。或云此北极阁在道光时怡王府遭火患,故在府东南建设小佛阁,曰北极阁,取北极生水之义。”

陆宗舆故居:建筑样式没变,只是每一块砖都不再是以前的老砖

沿着胡同前行,不多时来到位于北极阁三条22号的陆宗舆宅院。从外向内看,大门是典型的中式样式,有飞檐、有门楣。但是跨入院落,再一回头看,整个大门又成了标准的西式,呈现拱状。门洞下是密密麻麻的电表,六束电缆从大门延伸,将电输送至院落的各家各户。“这是陆宗舆宅院的后门,”王兰顺老师介绍道,“这个院子很大,正门在北极阁二条。但是由于后来整修,正门被挡住看不到了。”

陆宗舆何许人也?他曾于1905年冬随载泽出国考察宪政。武昌起义后,任度支部右丞并代副大臣,后任中华民国袁世凯总统府财政顾问。1915年初由袁世凯派遣,与陆徵祥、曹汝霖参与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据坊间传闻,五四运动学生火烧赵家楼时,本也想找陆宗舆算账,无奈没能找到他的家宅,只得作罢。不过,他的家乡海宁县曾召开大会决议开除其乡籍。1940年,汪伪国民政府成立,他又被聘为行政院顾问,以卖国终老。1941年6月1日病逝在北平。

日本投降之后,此地被民社党党部占据了一段时间。后来被北平时报买下,成为报社驻地。之后又被河北省临时参议会租用,时任秘书长李瑞衡也住在这里。

王兰顺老师先领大家来到院子中间的一栋小二层建筑面前,小楼墙上的窗户呈扇形,颇具西式风格。“这栋楼之前着过火,”王兰顺老师说道,“虽然样子还是原来的,但之前的外墙是由红色与灰色的老砖相间堆砌而成,不像现在是一色的。这是后来重新修葺的。”

接着,王兰顺老师又带大家在一排排小平房前穿梭,说要找太湖石。这么窄的过道能有太湖石?寻访团成员们心生疑窦。不多时,他高兴地指着前方说,“瞧,前面那块不就是?”众人纷纷凑上前去,可不是?形状嶙峋,立在路当中,需稍稍侧身才能通过。王兰顺老师感慨道,“以前太湖石还很常见,现在少了。”

协和医院别墅区:窄胡同里别有一番天地

从陆宗舆宅院出来,走到北极阁三条26号,寻访团成员被几扇浅灰色的立柱拱门所吸引,只见旁边的石碑上写着“协和医院住宅群”的字样。1918年,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在投资兴建协和医院的同时,建立了协和医院医学专家别墅区,历时三年落成。分为北区与南区,其中北区位于外交部胡同59号,有住宅12栋,其中独立式10栋、联排式2栋;而南区就在大家眼前,原有11幢独立式住宅,但目前最南边的一排老楼已经拆除,盖成了新式的宿舍楼。

跨过黑色的铁制院门,大家被眼前花园式的布局所深深吸引。几栋美国折中主义风格的灰色独立小楼,错落有致地分布于绿树、花坛与草坪之间。不难想象当爬山虎再次布满墙面,这里的景色会有多美。不少成员一面拍照合影,一面感叹,“光看建筑与风景,如果不说,谁能看出这是北京呢?”

当然这里也曾居住了许多名人。比如美国著名的中国专家西德尼·甘博,他在1908年至1932年期间4次造访中国,于中国各地进行社会经济调查,收集第一手的数据,并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影片记录当时的城乡生活,公共活动,建筑,雕塑等,现在这些影像资料很多都收藏于杜克大学图书馆。

再如林巧稚的老师杨崇瑞也曾居住在这里。她从1922年开始在协和医院妇产科工作,曾亲自到农村调查了解妇幼卫生状况。1925年曾被选送到美国霍普金斯大学进修妇产科,回国后,从事群体保健事业。她最重要的贡献就在于1933年创办南京中央助产学校,并把“牺牲精神,造福人类”定为校训,这句话同时也刻在校区教学楼的地基之上。

李立三故居:这里曾经承载我的花样年华

本次寻访的一大亮点便是邀请到了李立三的女儿李英男女士一同参与活动。李立三曾是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之一,曾于1949年到1967年住在老门牌北极阁头条1号、2号。解放前,这所住宅由国民党中将北平警备副司令兼北平防空副总司令胡伯翰居住。

李英男回忆道,自己6岁便住进来,一直到24岁被迫搬出去,北极阁承载了她太多美好的回忆,每次路过这里,她都会百感交集。

“我父亲带着我们一家人1946年回国,先到哈尔滨。之后,他一个人随着毛主席去了西柏坡,1949年到北京。同年,我妈妈带着我和妹妹也从哈尔滨到了北京。”李英男说道,“一开始我们没有固定住所,先跟着党中央在香山住了几个月。之后才开始分配房子。”

当时供李英男一家选择的住处一共有三处,妈妈李莎是俄罗斯人,认为住在四合院里不太方便,于是就选择了位于北极阁的小洋房。

李英男至今都记得第一次去看房子的场景,“房子只有一层,但还有一个小阁楼。墙是白色,配有红格子的装饰,前后都有空地。现在想来,是带有一点德国建筑的风格。”她还记得当时小楼里住着解放军,大客厅中堆放着枪支,排长坐在总部接待她和妈妈。后来这间挂着红旗的总部房间成了她和妹妹的卧室。

没过多久,一家四口就乔迁新居了。“那时没有装修一说,”李英男说,“基本就是原封不动地搬进来了。”搬进新家,他们发现这栋房子几乎每间屋都有朝着院子的门,比如客厅、餐厅甚至卧室,母亲一边忙着堵门,一边和父亲开玩笑说,“明,他们开这么多门洞干什么,是不是准备逃跑呀。”

“我父亲很喜欢树木。房前的小草坪上有几棵树,屋后光秃秃的,我父亲就弄了树种,和警卫员一起种,有时也叫我去。”李英男继续回忆道,“妈妈喜欢丁香花,父亲就种了一排丁香。到了春天开花的时候,一打开窗户,客厅餐厅都是丁香味。父亲有时会亲手摘下,放到花瓶里,一家人都很开心。”

比较惊险的一次,是1955年的一个雨夜,那时12岁的李英男和妹妹睡在床上,突然“哗”的一声,屋顶掉下来一大块,警卫员急忙冲进来,把她们抱出卧室,所幸二人并无受伤。因为要修理屋顶,一家人不得不去北京饭店住了一个来月。

李英男坦承当天也是她第一次听到有关宁郡王府、缘庆禅林的历史,“之前我妈妈只告诉我这是一个老庙。我记得那个房檐下有许多蝙蝠,一到傍晚,飞来飞去,非常吓人。”此外,北极阁三条路口卖烤白薯的老头也在她脑中挥之不去,“他梳着一个小辫子,穿大棉袍,很有前朝遗风。”因为妈妈不允许边走边吃,李英男就把滚烫的白薯揣入怀中,一路小跑着回家。

到了1967年5月,批斗李立三的工作小组已经住在家中。彼时李英男已是北外的学生,平时住在学校,周末回家。有一次她回家比较晚,因为不愿意经过大门口接受盘问,就选择了半夜翻墙,悄悄回家。第二天,红卫兵看到李英男在家中,十分警觉,问她怎么进来的。不久之后,父亲被带走,母亲也被带走,李英男也不再回家。一家人就这样离开了这个地方。

70年代末,李英男有一次从北极阁三条经过,走过自己家大门的时候,她曾透过门缝向里张望:原先的小洋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方方正正的大灰房子,小草坪、树木也都被扒光,变成了水泥地······

一切都变了,回不去了。

责任编辑:陈莉(QC0002)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