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薛涛:创作是一种抵达

2018-12-29 09:29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

史铁生曾在《合欢树》中写过这样一句话:“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对于儿童文学作家薛涛来说,这种享受就是,孤单让他对成长有更深刻的体悟。

《孤单的少校》是薛涛创作的最新儿童小说力作,讲述了少年儿童走出虚拟网络世界、回归现实生活、完成自我认知与成长的故事,小说融合了游戏、现实与幻想,写出了对生命尊严的捍卫和对个体归属感的追寻。

写作能力得到“拯救”

“创作《孤单的少校》之前,我正为一部长篇小说《砂粒与星尘》发愁,无法推进下去。有次微醺中对友人忆起小时候——那些年一群熊孩子的战争游戏。”薛涛在讲述中发现,童年的细节和心情都复活了,自己这一代人的童年鲜活、生动,这些生命体验可贵而又难再得。“我小侄子是个游戏高手,整天给我描绘网络上的风云变幻,比如跟一个‘少校’对决,彼此不分胜负,这些都触发了我创作《孤单的少校》的灵感。”于是,薛涛放下那部“难产”的长篇,一气呵成《孤单的少校》。

细读《孤单的少校》,读者会发现,推动故事发展的并非情节,而是人物性格以及由此形成的特殊人物关系。“一旦确定了人物的性格,就是人物推着故事走了。当故事里面的人物完全站立起来,他们便一个个复活了。”上校、“我”、乒乓、少校……书中人物每天都在自行安排情节,而薛涛只担任他们的“速记员”,接受命令。薛涛一边为大家做着“记录”,一边模仿着他们思考:“该写写我了,你为什么偏袒乒乓,我也是一个重要角色。”“嘿,我是上校,我要一个阅兵仪式!”“《孤单的少校》拯救了我的写作能力。”薛涛表示,此后他又捡起原来的长篇,并顺利创作完成。

关注男孩心灵成长

“孤单并不可怕,一个人在天地中间独处,与天地、众生、自我对话,才有可能从迷惑困顿走向豁然开朗。”薛涛介绍,《孤单的少校》采用男孩的视角,把他们在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困惑和纠结呈现出来,他们的心灵世界更天真、更率真,更容易让读者透过其语言、情感、思索感悟世道人心,探索人性深处的风景。“我在作品中,为这些男孩设置了一对对矛盾的人物关系。‘我’与上校、乒乓与‘我’、少校与护林员……他们之间的纠葛推动故事向人性深处探索。”

在薛涛的作品中,男孩们大多有着相似的际遇:一起在网络上喧闹,却又在现实中各自孤单,最终还要一起面对诸多困境。小说结尾,当他们躺在河滩面对浩瀚的夜空,似乎找到了心灵归宿,一切纠结也都释然了。此刻,相互对抗的他们一起走出了成长的困境。乒乓的摇摆不定,上校的虚荣,少校的悲苦,护林员的自我救赎,连长白狼也在自我调整中寻找新的存在方式。“这些人物最终都有了归宿,这个归宿就是奔向天地、走出自我、走向大我。”薛涛介绍说。

寻求哲学层面统一

辽北大地的地域风格和文化特质,熏染了薛涛纯朴、生动、仁爱而富有童趣的写作风格。在薛涛眼中,早些年的东北人,信奉万物有灵,他经常能够感受到这种文化,比如,一个老人拄着棍子同一棵树插科打诨,是因为老人把树想象成自己的老友,再比如,树下两个老太太对树梢的一只鹰说三道四,像在议论一个不地道的邻居……正是受到这种影响,薛涛在创作中形成了亦幻亦真的叙述风格。在他的作品里,现实与想象的部分总是跨越时空来去自由。薛涛喜欢把看似水火不相容的东西融合到一起,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文学景象,庄重与戏谑,童趣与哲思,诗意与残酷,幻想与现实……许多本来对立的两面,却在他的作品中达到了哲学层面的统一。

此外,他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并非过度“过滤”后只留下单纯、善良等人性至美,在他看来,应该把人生的“原貌”再现给读者,“小说固然是在‘说谎’,但万万不可忘记,小说也在揭开人生的‘真相’。心酸与苦难,这是人生的必修课,不经过这个必修课,就不是真正的成长,也完不成真正的成长。”薛涛说。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