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徐则臣:大河行经处 情深句便工

2018-12-29 09:21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

对于作家徐则臣来讲,40岁的他每每忆起儿时水边游泳嬉戏、捞鱼摸虾时的场景,嘴角总会不自觉地上扬,脸上浮现出一抹孩童般的烂漫神态。

“11岁上初中时,我们学校门前就是江苏最大的一条人工运河——石安运河,一大早河面上水汽氤氲,河水暖人。那是我第一次接触运河,也是我少年时的‘水上乐园’。”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徐则臣笑言,也许从那时起,他的人生就注定与京杭大运河密不可分。过去4年的时光里,他用自己的文学修为,书写了运河边上的百态人生。于是,便有了这部《北上》。

用“望远镜”梳理运河起起伏伏

“运河长远,要真切地写出河边上发生的故事,首先要拿起‘望远镜’来看运河,了解它的起起伏伏、历史变迁,要在整体上做到心中有数。”徐则臣告诉记者,因为写作长篇小说《北上》,4年里,他读了60多本关于运河的书,并开始有意识地田野调查,把京杭大运河从南到北断断续续走了一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旷日持久地了解、调查下来,改变了我对运河的很多想法,也让我头脑中的运河轮廓更加明朗,细节上也能一一落实下来。”

有比较才有鉴别,徐则臣以一种比较的视角介入《北上》的写作,由跨越100多年的宏阔视野讲述运河故事,将两个意大利人放置到中国运河人文历史书写中,形成了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故事与摄影、绘画、影视等其他人文艺术多重的比较视野,同时以20世纪诸多重大事件介入到人物行动与命运中,使小说具有了时间与历史的长度、题材与问题的难度、思想与艺术的厚度。

在“望远镜”的帮助下,徐则臣以30万字的篇幅书写一条大河,拉开了100多年历史的宏阔视野,使河流与中国和中国人的历史与命运产生了一种密切的扭结关系。在人物命运、家国情怀、河流与历史的交互关联中,故事清通曲折,荡气回肠,近现代的中国历史与运河彼此互动共生,使这部长篇小说散发出深远厚重思想与人文内涵。

用“显微镜”观照运河点点滴滴

青年时在淮安求学、任教的徐则臣,每天在穿城而过的大运河两岸穿梭,对运河淮安段有着深厚的见识与理解。20年来,绵延千里的大运河是徐则臣小说写作中不可或缺的背景。然而这一次,背景走到了前台。

不知是在哪一天,运河等不及了,从幕后走到了徐则臣眼前,这一刻徐则臣恍然大悟,一个新主角诞生了。“对我来说这既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写作就是这样,某个配角你盯久了,他就有了自主成长的意志,暗地里缓慢地丰满、立体。”徐则臣说。

而要与这位主人公深度沟通,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就需要用一个‘显微镜’来看运河,要把它的每个细节都看清楚,提供准确信息,有效还原当时当地的历史,让读者能够重回那个历史现场。”因此,多年来,但凡涉及运河的影像、文字、研究乃至道听途说,他都认真地收集和揣摩。“一路认真走下来,你便理解了这一方运河岸边的人是如何走到了现在,又为什么只能走成现在的模样。”徐则臣说。

巧思佳构 书写运河前世今生

写运河,不仅要写它的历史,更要写它的当下。然而要把100多年的人和事付诸笔端,就要在小说结构上加以文学技巧处理,这也是相对来讲最让徐则臣花心思的地方。“对于《北上》的处理,我更多地使用了现代小说的技巧,从装置艺术中得到启发,采取折叠、变形的方式来处理时间和空间,唯此,才得以用30万字的篇幅就解决了在时空上都极为浩大的运河题材。”对于小说的结构,他一次次推倒重来,最终将历史的重锤延宕敲击到之后人物命运身上,串联起了京杭大运河与20世纪中国和中国人的命运。

徐则臣告诉记者,《北上》中,河流不仅是故事发生的空间,也是与人物性格、命运发生密切相关的文化焦点。小说中的人物、故事、命运,这一切均与运河息息相关,《北上》也由此穿越历史,成为当下史、个人史。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