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寻找中国民乐的“国际听觉”

2018-12-12 15:51 北京晚报

提到中国的民族乐曲,我们会想起家喻户晓的《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除此之外呢?著名笛箫演奏家、教育家张维良一直觉得,民族音乐不该止步于对经典的“怀旧”。今晚,由张维良领衔的中国竹笛乐团“上善若水”民族室内乐音乐会将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上演。

本场音乐会的曲目中,一半是乐团委约杨青、高平、崔权、梁雷、乔伊·霍夫曼等国内外作曲家新作的世界首演。这些原创作品以“水”为主题,在笛箫的基础上,融进了古筝、二胡、琵琶、云锣、马林巴、颤音琴、大鼓等多种乐器,融传统于现代,同时进一步挖掘竹笛的表现性。“中国竹笛乐团成立于2012年,每年都会在国家大剧院举办一场原创作品音乐会。”张维良说,“从今年开始,我们会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为题,用音乐的表现手段进行诠释。”这场名为“上善若水”的音乐会正是其中之一。

《春江花月夜》、《花好月圆》、《步步高》好听,江南丝竹、潮州音乐的传统表现形式一直广受喜爱。“这一类的基本上是齐奏。但是今天,如果还仅仅只有这样一种形式,拿到国际上去,观众们听过只能说,地球上还有这样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曾有一位英国职业音乐家告诉张维良,他试着听了一辈子中国音乐,却始终不能完全理解,中国的音乐太古老也太复杂了。“想要到世界范围去讲你的故事,我们的音乐就要‘说’国际‘语言’。就像要讲一个中国故事给外国人听,你不能用一口中文去描绘我们两千年来的历史有多么精彩,他们是听不懂的,至少我们需要讲英语。”

不同于已经高度“标准化”的西洋交响乐团,中国的民族器乐,比如竹笛,往往个性十足。“假如说一个声部有两个人,这两个人音肯定不准,声音还不统一。这两个人不统一再加上这个声部和另一个声部的两个人还不统一,那就会将缺点无限地放大,这是不可想象的混乱。”虽然问题也能解决,但训练十分复杂。张维良于是换了种方式,从器乐的编创和演奏手法切入,几年间,他和中国竹笛乐团做了许多尝试,也从国外音乐家那里得到了不少灵感。比如为本次音乐会《水的光影》一曲作曲的美国著名作曲家、辛辛那提音乐学院院长乔伊·霍夫曼,就曾写过20支笛子的乐曲。“虽然是20支笛子,但分成了20个声部,一个和声出来就威力巨大。”受此启发,乐团几经试验,把这次的演出阵容确定成了10个人。“10个人10个声部,跟原来的20个人相比,效果更好了。”张维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既保留中国音乐中的“拐弯、装饰和音色的特别之处”,又能通过更加国际化的编创,把这些珍贵的中国元素带给更多的听众。“如果我们的职业音乐就仅停留在过瘾和怀旧上,那就太悲惨了。我们应该去推动它、去发展它,让它融入国际,寻找中国民乐的国际听觉。” 

责任编辑:陈莉(QC0002)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