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师胜杰:从艺求真不懈 授业而不喧华

2018-12-06 09:20 中国文化报

师胜杰先生病重期间,有一阵昏迷状态,水米不进,是耳边的一段相声唤醒了他……

从艺五十九载,无论是顺境、逆境还是困境,师胜杰都坚持从事着他最热爱的相声艺术,他把满腔热情、执着乃至生命都献给了相声艺术。

9月28日,师胜杰在哈尔滨病逝,享年66岁。11月28日,中国曲艺家协会在京召开师胜杰先生艺术人生追思会,众多相声界人士齐聚一堂,共同追忆师胜杰的艺术人生,情至深处,不禁令人潸然泪下。

对相声有真爱

师胜杰第一次上台说相声,仅有7岁,说的是《捉放曹》。

他自幼便开始显露的相声表演天赋源于家庭的熏陶。师胜杰1953年出生于天津,父亲师世元、母亲高秀琴均是相声名家。7岁随父母来到哈尔滨后,师胜杰开始了与父亲的合作演出。他被业界公认基本功过硬、曲艺功底深厚,就与其幼时受到的这份潜移默化地熏陶有关。

相声界有相声界的规矩,要吃这碗饭,必要先拜师。

1961年,师胜杰拜师朱相臣。后来,又于1984年拜在侯宝林大师门下,成为侯宝林的关门弟子。师胜杰弟子、侯宝林的孙子侯军回忆:“无论是演出现场,还是电视屏幕里,只要有师父的节目,爷爷都会认真欣赏,并且总会露出欣慰的神情!”侯军说,爷爷对舞台语言的字斟句酌、对表演艺术的精益求精是众所周知的,他批评其他徒弟甚至自己的孩子都不留情面,唯独对这位关门弟子关爱有加。

师胜杰23岁时和姜昆合作表演相声《林海红鹰》一炮走红,其后的艺术生涯中,他在传统相声《学评戏》《杂学唱》《福寿全》等节目中的表演挥洒自如、准确细腻、唱段惟妙、韵调惟美;在反映时代发展的新作品《郝市长》《小鞋匠传奇》《肝胆相照》《老戏台》《爸爸的日记》等节目中的表演语言精练、动作舒展、台风大气……50多年的相声从业路上,师胜杰创作并表演了大批优秀的相声作品,所形成的文雅清新、质朴自然的表演风格深受观众的认可和喜爱。

对艺术有真心

从艺近一甲子,师胜杰师从朱相臣、侯宝林等,后也收徒为师,相继培养了刘彤、邹德江、常远、王刚、王敏、李菁、侯军、徐涛、苗阜、陈寒柏、高晓攀等一批热爱曲艺、热爱相声的中青年人才。

6岁跟随师胜杰学艺至今已整整44年的刘彤说:“师父对艺术极度认真,有着极高的艺术追求。他出生在相声世家,然而他并未满足于丰厚的家学渊源,并不拘泥于传统的表演程式,而是兼容并蓄,创新发展。”

在刘彤的印象中,师父演出每一个作品,无一例外都会亲自参与前期的节目研创,之后会从人物到结构,从情节发展到矛盾冲突,结合他的艺术特点进行二度创作。“千推敲,万打磨,才会把作品搬上舞台,呈现给广大观众。他跑到豆腐坊实地体验生活,坐着‘大辫子’无轨公交车一站站地观察售票员的言谈举止,就是为了把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活化运用到《郝市长》这个作品里;一句英语都不会说的他,去不同的大学拜访多位英文老师,请人家一句一句地翻译指导,纠正发音,就是为了能把‘小鞋匠’这个人物演绎得更生动可信。”刘彤说,正是因为师父这份几十年如一日对艺术的不懈探求,才能让众多经久不衰的艺术作品和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永远驻留在广大观众的心中。

追思会上,中国铁路文工团曲艺杂技团副团长刘颖提到了这样一个细节,他说在师胜杰先生的家中,藏有很多被他翻看到破损也不愿意丢弃的相声及其他各门类书籍,这些书籍上边有他密密麻麻的记录和评点。“先生让我们懂得幽默不仅是单一的一句话、一个表情,而是演员通过自身对世事的认知与多视角理解,融合出的一种超越和感悟。”

对人民有真情

师胜杰自小跟随父母来到哈尔滨,他成长于东北这块黑土地。

1998年松花江抗洪大堤上出现过他慰问的身影,文化下乡的大篷车也传来过他清脆的声音,连续3年他都出现在“欢乐的六月——百乐会相声文化节”的舞台上,尤其是去年夏天,他强忍病痛跟随黑龙江省曲艺团一口气走遍黑龙江的5个地市,为基层群众送去欢笑……虽然早已是全国闻名的表演艺术家,但他从来没有忘记这片黑土地给予他的艺术滋养。师胜杰先生的夫人宋艳说,他善于观察生活,也总是乐于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

追思会上,中国曲协主席姜昆深情表达了对师胜杰逝世的哀思。他表示,曲艺界自此痛失了一位优秀的相声表演艺术家,他也痛失了一位挚友和知己。“我们在追念他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他始终闪光的做人、从艺品格,学习他对相声艺术的执着与坚守,学习他牡丹回报沃土的赤子情怀,学习他始终植根于生活的创作态度,学习他谦虚包容的艺德品行。在他的感召激励下,我们要继续为相声事业的发展孜孜以求、奋斗不息。”

师胜杰所从事的相声事业,一直以来被通俗地看作是“娱乐”大众的一种表演形式,但他认为,相声亦有育人心德的功效。授业而不喧哗,师胜杰用自己的艺术实践和对相声新人的辛勤培育来感恩相声所赋予他的一切,实现了他自己的座右铭:“相声艺术是我毕生的追求!”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作者:付琼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