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30年铸就学术出版品牌

2018-11-20 09:20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

在中国出版业,拥有30年出版历程的丛书并不多,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30年来主编和出版社把自己的心血尽可能地倾注在这套丛书中,使这套丛书能够根深叶茂、生生不息。

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江苏人民出版社慧眼独具,率先译介推出海外学者研究中国的著作,希望借“另一双眼睛”看中国,以此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中国学术的国际化进程。经过30年的努力,已出图书185种,内容涉及中国从古及今的政治、历史、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汇聚成一个新的知识体系。

“三十年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通过这套书,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中国——世界各国学者眼中的中国。”

……

在前不久召开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出版30周年回顾暨学术研讨会上,来自海内外的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学者、出版者齐聚一堂,探讨这套大型丛书能够保持旺盛生命力和巨大影响力的奥秘所在。

借“另一双眼睛”看中国

“借鉴海外汉学,促进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秉持着这样的出版宗旨,1988年,“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第一本书《中国的现代化》出版。

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术界百废待兴。传统的文史哲面临着如何发展的问题,新兴学科如社会学、法学、经济学面临着重建的问题。“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的出版,给当时的学术界提供了一个学习、模仿的对象。“很多著名学者都是这套丛书的译者。所以说,这套书从总体上为构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起了非常大的一个标杆作用。”与会者如是认为。

“30年筚路蓝缕,30年披荆斩棘,形成目前所见的185本精品力作。这些精品力作,如同垒起的块块金砖,引导中国学人和中国学者放眼海外,深入探究海外学人对中国的看法。”江苏人民出版社社长徐海说,上世纪80年代,江苏人民出版社率先译介推出海外学者研究中国的著作,希望借“另一双眼睛”看中国。“借别人的眼睛来反观自身,与中国人看中国人一起形成两道视觉交叠处,在交叠处看到了全面、多维的中国,以此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学术国际化进程。”在徐海看来,正因为丛书立足于变化发展的当代中国,从他人的角度反观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所以保持了经久不衰的影响力。

“我们引进的不仅仅是一批书,而是一个知识领域、一个学术传统。当今中国学界,几乎罕有人不受这套书的影响。”在丛书主编、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副院长刘东看来,这套丛书的成功得益于中国的持续开放,也证明了中国读者在心态上的开放。刘东认为,30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其目的是通过“译百家书,成一家言”,构建一套“中国学问”。也正因为如此,30年来,刘东把学术质量作为选书的重要标准,既有海外中国研究大师的经典著作,也有学术中坚、学术新锐的成果。“都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梁勇表示,丛书的诞生顺应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也顺应了打开国门之后社会各界渴求知识的文化热潮。“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也为推动改革开放提供了解放思想的学术支持。”

在坚守中合作共赢

“这套丛书是学者与出版社精诚合作、共同坚守的结果,是学术界与出版界良性互动的典范。”梁勇坦言,这套丛书历30年而弥壮,重要的原因是主编和出版社的良好合作和每一个人的坚守。“30年来,刘东一直履行着主编的职责,对选题策划、作者选择、书稿审议倾注了大量心血,为丛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品佳作。”梁勇说,这期间,江苏人民出版社社长换了5位、编辑换了5茬。“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因其独特的外部视角和研究范式,逐渐在学术界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和品牌。“30年来,这套丛书面临过种种困难,如果没有主编刘东的坚守,没有江苏人民出版同仁的坚守,就不会有今天。”梁勇说,五代社领导、数十位编辑的参与,为这套丛书的持续出版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创新固然重要,但是没有一种韧性的坚守,创新就不会结出硕果。”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佘江涛曾经是“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的参与者。回忆自己当时参与其中的场景、故事,他感慨万分,“没想到回眸30年,此套丛书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中国出版的重要文化现象,修成凤凰的一个出版传统;没想到不知不觉‘海外中国研究丛书’30年的出版打造了一个凤凰的、江苏的、中国的出版品牌,滋润了七八代中国学人,培养出四五代凤凰出版才俊。”

“坚持学术质量第一的选书标准,确保了丛书质量。”谈及丛书得以坚持30年不辍,徐海也是感慨万分,“刘东是这套丛书得以旺盛的一个根本,他的坚持成就了这套丛书。”他记得,丛书10周年的时候,刘东跟出版社签过一个合同——如果江苏人民出版社不准备出版了,他可以拿到别的出版社去出版,出版社不该反对;如果刘东教授心有旁骛、不编这套书了,出版社也可以选择其他的编者继续合作,他也没有异议。“30年,我们双方都在努力,出版社把有限的精力、最好的编辑、最重要的资源都献给了这套丛书,专注于将它打造成大规模、涉及面广、影响巨大的图书品牌。”

江苏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府建明记得,2003年,他接手时,丛书在社会各界反响很好,市场营销也不错,重印率90%以上,几乎所有的学术专业书店都把这套丛书当成看家书,设有专柜。到2008年,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组织出版“凤凰文库”,将江苏人民出版社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整体纳入其中,实行资金补助。“有了补助,就可以多买版权,多出好书。也是在这一年,丛书推出了15种新品,这在历史上是年度出书最多的一次。”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与会诸多学者认为,丛书提供了一种多维视角,让世界看到一个丰富的、色彩斑斓的中国。丛书持续出版,意义重大。

许多学者都提到,很多人都是先翻译一本西方的代表作,然后套用这本书的理论、模型搞国内的研究。

北京大学教授渠敬东表示,30年推出了185种,实在令人钦佩。“这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每一次都是挑战,甘苦自知。”他认为,这套丛书在选题上具有开创性、累积性和同步性,反映出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在中国研究领域的深刻影响。

南开大学教授常建华表示,这套书对教学、科研帮助很大,有不少书他会布置给学生精读,然后讨论、分析其研究得失。他认为,在一些学科的研究方面,海外学者视野开阔,擅长跨学科、跨领域讨论问题,读来颇有启发。

“这套书是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纪志刚回顾了自己参与翻译《欧几里得在中国》的故事。他认为,“立德立言”正是这套丛书最重要的宗旨和文化遗产,“这个‘德’是这套丛书所要确立的一个学术标准,这个‘言’就是这套丛书带来的海外汉学研究的广阔视角和丰富知识。”

“历史反复证明:跨文化交流是中华民族繁荣昌盛、延绵五千年不绝的源泉之一,也是中华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源泉之一。无论是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还是中华文化高质量的对外传播,都需要高质量的跨文化交流。”佘江涛如是说。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作者:王坤宁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