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都市新淮剧《武训先生》:展现现代精神 保有传统风貌

2018-11-20 09:10 中国文化报

日前,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滚动资助项目、上海淮剧团带来的都市新淮剧《武训先生》亮相北京梅兰芳大剧院。这是继上世纪90年代的《金龙与蜉蝣》《西楚霸王》之后,上海淮剧团推出的第三部都市新淮剧,也是剧作家罗怀臻和表演艺术家梁伟平的第三次合作。

如何定义“都市新淮剧”呢?罗怀臻认为,历史上,戏曲的每一个繁荣时期,都是以进入并扎根城市为标志的。上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都市化、国际化的发展潮流,各个剧种都在自觉探索都市化、现代化转型。而《武训先生》的创作,不仅是这一创作理念的延续,更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探索。

“武训”是一个历史人物,《武训先生》讲的是历史故事,如何展现现代精神呢?

这部剧刻画了一个以殉道精神投身民间教育的“一代奇丐”形象,借以诠释卑贱与崇高、贫穷与富贵的深层次内涵,探讨普及教育的要义。在剧中,作者不惜笔墨表达武训对金钱的渴求,“佛龛下数铜钱叮当有声”,写积攒金钱的快乐和憧憬,写让观众能共情的生活艰辛和忍耐,而这些努力只是为了“自己吃的苦别人能不再吃,穷人家的儿郎能不受人欺负、不做牛和羊”。38年行乞只为这一件事,这样的“人设”是封建道德体系下的义丐,还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纯粹的人?

在剧中,武训被塑造成一个害怕白天、喜欢黑夜的人。他不怕黑夜里的鬼,却怕白昼里的人,只有“夜深沉十方静掩上庙门”,他那孤独疲惫的心灵和肉体才能找到宁静。这种孤独感是现代生活的共同体验。

现代题材不等于具有现代意识和现代性,同理,传统也并不意味着与现代性格格不入。在《武训先生》中,观众可以感受到深刻的情感共鸣。

“演员每创作一个人物就是一次人生感悟,每当演出,我走进武训心里再走出,都能感到心灵的洗礼。演武训这样的角色,在流泪之后会给人以力量。”梁伟平说。

在戏曲现代化的转型中,淮剧为何又要“再乡土化”呢?

在艺术形式上,《武训先生》力求重现淮剧的质朴风貌,衍化一桌二椅的舞台准则,沿用白光照明的传统光效,采用民乐伴奏的声腔效果,追求写意的舞台表现,遵循诗化品格,营造了情景交融的东方审美神韵。

“剧中为了追求浑然一体的质朴感,淘汰了追光;武训那一身乞丐服看起来很破旧,但都是有现代感的面料和用色;唱词偏口语化,有利于声腔的发挥,某种意义上回归了说唱艺术的那种质朴感。”罗怀臻说,“我们的目的是,在现代化、都市化、国际化的底色之上,描绘民族化、地域化、个性化的图案。”

“戏曲创作必须服务于现代人,与现代观众产生共鸣,才能产生具有现代品格的作品。”罗怀臻认为,戏曲的现代化不是要颠覆传统、藐视经典,而是要有甄别、有选择、有改造地“扬弃”,要正视戏曲所面对的生存时代,让戏曲自觉实现自身的价值更新与审美转化,自觉地融入时代,保持独特性,这才是戏曲艺术走出低迷、重焕生机的方略所在。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作者:秦丹华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