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家训:传承君子之风
君子文化浸润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还通过家谱、家训等渠道,使传统伦理在家庭落地生根,化为家庭成员的做人信条和生活习惯。
每一个人都诞生并生活在一定家庭之中。每个家庭在世代繁衍和薪火相传的同时,都会或隐或显地积淀并形成某种价值观念和德行风尚,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家风。一般说来,家风既包括有文字及实物遗存的有形部分,也包括仅是口头和行为传授等随时消失的无形部分。有形部分多半呈现在如家训、家规、家法、家谱、族谱、族规、宗谱、家族祠堂,以及各种祭祖追宗仪式等方面;无形部分则主要凸显在长者的行为举止、言传身教,以及由此形成的家庭生活习惯和家族气质风貌等方面。有形的部分以家训、家谱等为载体,固然有助于家族文化的传递和弘扬;无形的部分如长辈的言谈等虽然往往随生随灭,但它多半留在后辈心中,对家族成员的成长和家族风气形成同样发挥不可小觑的作用。
中华民族具有深刻的“家国同构”观念,一方面,家是国的细胞,没有家就没有国;另一方面,国是家庭细胞赖以生存的肌体,国盛才能家兴,国破则难免家亡。正是这种水乳交融的家国同构理念,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不同家族的家训、家谱等,虽然具体内容互有差异并各具自己特色,但其中所宣扬的立身处世、持家兴业的规则和教导等,基本都是建立在对中华文化主流价值体系的集体认同之上。君子文化作为儒家思想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标识,与历代著名家训、家谱秉持和崇尚的做人理念及价值观念等高度契合。在一定程度上毋宁说,众多家训、家谱所传达的励志勉学、入孝出悌、勤俭持家、精忠报国等优良家风,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的具体细化,不仅堪称个人和家族成长兴旺的座右铭与传家宝,也是君子文化从庙堂走向民间的具体实践和生动体现。
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是一篇传颂千古的著名家训:“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里强调君子的行为操守,关键在于修身养性,治学做人;而不论是提升人格修养,还是勤学立志,都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切戒懈怠险躁。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贤相的典范、智慧的化身,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是他毕生经验和睿智的结晶,也是对如何培养君子人格的精彩阐释。
强调君子人格对家族成员成长的重要意义,在各类家训、家谱中星罗棋布。著名的《颜氏家训》开篇就呼吁家族成员,要追随学习明达君子:“傥遭不世明达君子,安可不攀附景仰之乎?”明代散文家归有光《家谱记》也说:“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况于骨肉之间乎?古人所以立宗子者,以仁孝之道责之也。宗法废而天下无世家,无世家而孝友之意衰。风俗之薄日甚,有以也。”归有光认为,家族成员只有以君子为楷模,行仁义、重孝道,家族宗法才可确立,立宗法方可成世家,成世家方可正风俗,而正风俗,则将仁孝品德彰扬于世,进而代代绵延,形成世有君子、代有贤良的良性循环。
君子文化与家族文化融合,在家训、家谱、家风中扎根开花,不仅有助于崇德向善之风在家族里世代相传,还能够由家族推向村邑、由村邑推向国家。《孝经·广至德》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清代宰相张廷玉作《王氏族谱序》也说:“故君子之用心,必将使人知族人之咸本于一气,则孝弟亲睦之意,油然自生。而婚姻洽比之风,因之可以渐及由一家以推于一乡,由一乡以推于天下。风俗之美,教化之成,未尝不由于是。此谱牒之设所为深有功于世道,而君子详慎之不敢忽也。”社会风俗之美,正是通过“由一家以推于一乡,由一乡以推于天下”的形式,逐步改善并蔚成风尚。
以家训、家谱为主干的家族文化,与君子文化看似概念不同、内涵相异,但两者的思想来源和核心理念却有诸多相似之处。两者谈论的中心都是如何做人、如何立身处世、如何兴家立业等问题,而得出结论或者说给出的答案,又十分相近乃至多有重合。君子文化为什么能够沉入并浸透历代家训家谱而成为普通百姓广泛认同的价值导向?为什么历代世家望族的家训、族谱等总是以君子文化为主调凸显家族文化特色?其原因和奥秘都在这里。
俗语民谚:诉说君子之道
君子文化向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沉淀,更加贴近民众生活、走入民众内心的,是大量有关君子及君子文化的俗语民谚。
俗语,又称俗话,指约定俗成,言简意赅,并在人们口头频繁使用,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定型语言单位。“俗语”一词,早在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中就有使用,历史悠久,包罗繁多,经常指代和囊括民谚、俗谚、村言、俚语、歇后语及口头常用成语等多种语言现象。俗语来源于人民群众对生产生活实践经验的感悟和创造,同时来自书面文献即文化典籍中的经典短语和名句。不论是人民群众直接创造的俗语,还是源自书面典籍的俗语,都以人们熟知的思想观念或形象比喻,反映世代积累的人生经验和价值追求,堪称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俗语及民谚,由于短小精练和意蕴深厚,共识度高并相沿成习,在千百万次的引用和传播中,往往被作为不证自明的“道理”,发挥着直指本心、明心见性的独特作用,成为人们警策自己和说服他人的理由,指导日常生活。
关于君子和君子文化的俗语民谚,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内容丰富多彩,涉及为人处世的诸多侧面,是俗语民谚宝库中的重要部分。下面从义利气节、诚实守信、处世交友等几个方面略作陈述。
在义利气节方面,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口头禅:“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句出自《增广贤文》的俗语强调,虽然钱财人人都爱,但要通过辛劳付出,正当合法地获取,而不能不择手段,取之无道。与此意义相近的俗语民谚较多,如“君子盼得天下富,小人发得一人财。”“君子不怕明算账,小人贪恋不义财。”“君子争礼,小人争利。”“义动君子,利动小人。”“君子务本,小人逐末。”“君子重名节,小人重名号。”“知足称君子,贪婪是小人。”“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安贫,达人知命。”如何对待义与利,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格和气节。这些关于义利气节方面的君子俗语民谚流行民间,充分反映人民群众对君子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拥护。
在诚实守信方面,人们经常爱说的就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一言,快马一鞭”。这两句俗语大同小异,强调说话算数,不能食言。此类有关君子诚信的俗语民谚不胜枚举:“君子说话,如笔泼墨。”“君子坦荡荡,有话当面讲。”“明人不做暗事,君子不说假话。”“君子当面骂人,小人背地说话。”“有事但逢君子说,是非休听小人言。”“直率坦白真君子,笑里藏刀是歹人。”“君子用嘴说,牛马用脚踢。”“君子之言,信而有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有关君子诚信的俗语民谚如此之多,既表明诚信作为社会有序运转基本原则的重要,也说明此类君子俗语在广大民众心目中几乎具有不证自明“公理”的地位。
在处世交友方面,有关君子的俗语民谚更多,“君子成人之美。”“君子与人为善。”“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不念旧恶。”“君子绝交无恶言。”“来而不往非君子。”“亲君子,远小人。”都是源于古代经典又活跃于人们口头的常用语。其他如“君子不夺人所好。”“君子动口不动手。”“君子不掠人之美。”“君子记恩不记仇。”“量小非君子,德高乃丈夫。”“居高善下真君子,将有视无大丈夫。”“君子有容人之量,小人存嫉妒之心。”“有恩不报非君子,忘恩负义是小人。”“结交结君子,栽树栽松柏。”“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宁愿得罪君子,不能得罪小人。”如此等等,都是把人们心目中的善恶是非标准在君子与小人的对比中和盘托出,君子文化作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精神食粮,于此可见一斑。
有关君子的俗语民谚几乎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除了上面所谈论的义利气节、诚实守信、处世交友以外,起码在仁义济世、怡情养性、慎独操守等层面,相关俗语民谚同样繁花似锦,让人目不暇接。这里先把问题提出来,以后再作专文探讨。
君子文化:雅俗共赏,历久弥新
君子文化洪流冲刷和滋养宽阔的日常生活河床,还覆盖和波及社会生活的不少领域。譬如在动物层面,鸡作为家禽的一种,被赋予“五德君子”的美名。此说源于汉代《韩诗外传》记载春秋时期的田饶对鲁哀公说的一段话:“君独不见夫鸡乎!首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呼,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鸡有此五德,君犹日瀹而食之者,何也?”鸡头顶红冠,不论是昂首阔步、英勇搏斗,还是低头觅食、高歌打鸣,确实体现出文、武、勇、仁、信“五德”。就其实质而言,这是用人所拥有的道德观念解释鸡的特性,饱含着人们的道德期待,因而后人时常把鸡称作“五德君子”。晚清海派画家任伯年有一幅国画作品画的是鸡,题字就是“五德君子图”。当今许多国画家画鸡,也经常以“五德图”“五德君子图”名之。
在乐器层面,琴(今称古琴)作为“八音之首”,具有“贯众乐之长,统大雅之尊”的地位,自古就有“君子之器”的雅称。古琴音调不高,音域宽广,讲求中正平和、飘逸含蓄,极具沧桑感和圣洁性。东汉桓谭《新论·琴道》云:“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大声不震哗而流漫,细声不湮灭而不闻。八音广博,琴德最优。”这就是说,琴与一般乐器以绚丽华美的声响给人娱乐不同,它的作用是祛除欲望杂念,让人静心明志,回归心性的本源,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如果说,其他乐器常常奏出郑卫之音,是刺激的享乐的,那么,琴则偏向演奏雅乐正声,是收敛的回归的,是调和人心而禁止邪念淫欲的。所以,汉代《白虎通·礼乐》云:“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明代《神奇秘谱·序》言:“然琴之为物,圣人制之,以正心术,导政事,和六气,调玉烛,实天地之灵气、太古之神物,乃中国圣人治世之音,君子养修之物。”因此,琴在古代被视为修身养性的君子之器,有“君子之座,左琴右书”“君子无故不撤琴瑟”等说法。
在饮食层面,茶很早就被誉为“饮中君子”。文人雅士七件事,琴棋书画诗酒茶;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两者共同交集,或者说两者都离不开之物就是茶。君子文化从上层士大夫向民众百姓的转移和沉淀,茶可以说是典型的津梁,所谓“若问饮中君子谁?雅俗共赏只有茶”是也。茶有多重保健作用,入口微苦,饮后渐生甘味,是为“苦后回甘”,颇似人生辛苦付出才有收获所经历之境界。唐代释皎然与茶圣陆羽为忘年至交,曾赋《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诗:“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这里把品茗看作雅士之举,在韦应物《喜园中茶生》诗中得到呼应:“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宋代苏轼的《和钱安道寄惠建茶》,认为茶天然具有君子品性:“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胸中似记故人面,口不能言心自省。为君细说我未暇,试评其略差可听。建溪所产虽不同,一一天与君子性。”清代乾隆亦有诗作《虎跑泉》:“溯润寻源忽得泉,淡如君子洁如仙。余杭第一传佳品,便拾松枝烹雨前。”此诗描写泉水煮茶“淡如君子洁如仙”,既是对茶的特性的赞美,也是对茶所蕴含的君子品格的称颂。林语堂说:“茶是象征着尘世的纯洁。”当代茶圣吴觉农也说:“君子爱茶,因为茶性无邪。”中国茶文化渊博精微,其中很重要的部分就是与君子文化精神有着深广的内在联系。
综上,我从器物、植物、动物、食物、家训家谱、俗语民谚等层面,对君子文化浸润中国人日常生活的状况进行了提要性的巡视和描绘。由此探寻可知,君子文化在社会民众中的普及流行程度,或者说君子文化深入人心的程度,远超原有预料和想象。君子人格和君子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和文化精髓,既是精英文化的中心内容,又是大众文化的重要内涵,既在高雅文化中居于中心地位,又在通俗文化里占据焦点位置。它是构造主流价值观的标志性话语,也是中国人立身处世共识度较高的信仰原则,它是文人雅士欣赏的阳春白雪,也是群众百姓喜爱的下里巴人。君子文化不仅雅俗共赏,而且历久弥新。它从遥远的商周时期跋涉启程,跨越数千年的历史沧桑,至今仍以矫健身影在中华文化蓬勃发展的大道上阔步前行,以不言之教潜移默化地滋润和涵养每个中华儿女的心田。就此而言,君子文化又是打通传统与当代、涵盖传统与当代,使传统与当代互联互通的桥梁和纽带,是让中华民族传统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传输宽带和融合平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核心价值观活态嫁接的生长沃土和丰收晒场。
(作者:钱念孙,系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