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专家研讨老舍戏剧节 用戏剧探寻城市的人文精神

2018-11-13 08:06 北京青年报

作为第二届老舍戏剧节的收官环节,西城区文化委员会、北京演出公司和天桥艺术中心日前共同主办“城市·戏剧·人—2018第二届老舍戏剧节研讨会”。

研讨会邀请人文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城市文化遗产、历史记忆、地理肌理、建筑空间、戏剧功能及发展等话题,探讨戏剧与城市的关系,特别是当下中国方兴未艾的戏剧节展话题。

马也(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导、评论家):

戏剧的魂要附体,城市的魂也要附体

我们搞戏剧的都知道,戏剧叫人学。戏剧有体,也有魂。体,叫做唱念做打,或者是四功五法;魂,第一是文学性,第二是对人性的发现。

城市和戏剧有相似的一面。现代大城市很像一部不落幕的大戏,其中戏剧冲突的激烈程度、精彩程度,有时候可能超过舞台上的戏剧演出,每个人都是演员。

人的魂要附体,戏剧的魂要附体,城市的魂也要附体。城市的体是我们看得见的高楼大厦、立交桥、高速路,城市的魂应该是人,城市的魂应该指向未来。

如果只有钢筋和水泥,只有成千上万的汽车,这座城就像帆船只有帆没有锚。城市的锚应该是什么?我觉得应该是剧场、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学校等等,这些建筑不应该只是城市的外表和景观。

如果城市和戏剧只有体而没有魂,只有帆而没有锚,就无岸可靠,无港可停,无家可归。这句话严格说不是我说的,1900年有一个疯子叫尼采,他的原话大体是:现代化带来的高物质、高消费、高科技、高享乐,必定使人类灵魂漂泊,无家可归。如果只是急功近利,城市不停生长,人学没有生长,于是城市成了巨城,人还停留在巨婴阶段。

北京这座城是有魂的,也是有根的。从整个文化史和戏剧史来看,我们曾经有过关汉卿,还有过康乾时期的花雅之争,在北京诞生了我们的国粹京剧,可见戏剧作为地标文化、地域文化,对北京意味着什么。毕竟文化还在传承,我们现在有那么多剧院、博物馆、图书馆,但是戏剧还并不雄厚,戏剧的精神也相对缺乏。

据说在德国中等以上的小镇,到中等城市、大城市,什么都可缺,唯独剧院和教堂不能缺。老舍戏剧节对北京来说应该是一个长远规划,如此,我相信这类戏剧节会成为我们这个城市魂和锚。

沈林(中央戏剧学院教授):

剧场是建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场所

剧院对住在城市里的人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影响,我们从剧院的剧目可以看出它想建立一种什么样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柏林是我最近去得比较多的城市,那里最有名的剧院是人民剧院,传说是1914年由当地的工人募捐建成的。最早有一个标语打在剧院上面:艺术为了人民。这个标志很好地诠释了城市中戏剧和人的关系。这座剧院在二战攻克柏林的战争中遭到摧毁,但是很快重建了起来,苏联方面主持了这个项目。剧院院长告诉我,剧院大厅的红色大理石是从纳粹柏林总部拆过来的,真是行为艺术。

柏林的交响音乐大厅建筑很堂皇,但好像对于音乐厅来说体量太大了一些。原来这里是第三帝国时的国家剧院,战后再沿用不合适,于是改成音乐厅。可见城市身份多么看重文化这件事。

戏剧在德国的近邻波兰被看得更高,他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和时代的关系太明显了。他们的第一部戏剧作品,就是寻找民族身份的主题。我们到波兰常常看见各地都有剧院叫“波兰剧院”。这种叫法很奇怪,这就是波兰,为什么还叫“波兰剧院”?原来,波兰曾经亡国,当时学生接受的教育都学俄语,很多重要的内容是用俄语的,但是在教堂用波兰语,剧院里还说波兰语。所以那些剧院不是“波兰剧院”,是“波兰语剧院”。一个城市里的人也许是一盘散沙,戏剧可以使每个人不再是一个沙粒,而是聚集起来,剧场是很好地建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场所。

北京人艺也是这样的。我最近搬家整理旧东西,收拾出好多几十年前北京人艺、青年艺术剧院的节目册,被很好地保护着。人艺实际上帮我们建立了北京的文化认同。我第一次看剧是“文革”结束后复排《茶馆》,一位先生带着我去看的,他说这个戏复排一定要看。北京人艺,是北京人、北京文化人的标志,在相当程度上,和老舍的戏剧是密不可分的。

林荫宇(戏剧教育家、导演):

剧场演什么,就是这个时代的人文精神面貌

如果我们能够重视和尊重人的精神灵魂,尊重文学艺术,美好健康的人文精神就会在民众的心里和城市的上空弥散开来,升腾起来。人们在那里生活充满了一种舒适、清新、雅致高尚的感觉。可以看到城市是那么的美好,生活在城市里头的人是那样的美好。

戏剧如何表达城市的内在情感?“文革”的十年里我们演的只有样板戏,上世纪80年代演《绝对信号》《小井胡同》《天下第一楼》《红白喜事》等等,后来出现了《翠花,上酸菜》,这些戏表达了北京这座城市在当时的人文精神面貌,人们在干什么,想什么,提倡什么。

我们说到表情,现在我笑着,也许心里头有一些胆怯。有的人心里有很多苦衷,但是面对着别人不把痛苦流露出来。吴祖光先生讲到老舍的时候,也讲到了这一点。吴祖光说老舍先生一生坎坷,他历经了艰难,他非常乐观主义,但是是苦中作乐,他用戏剧的形式来写悲剧,在欢笑之中会有辛酸的泪水。这就是人的复杂性、人的扮演性,表情的下边有真相,真相前面的表情有的时候是假象。1966年8月24日,那天晚上老舍先生没有了乐观精神,他也没有把辛酸的泪水咽下去,露出欢乐的笑声,那时候他想什么?

戏剧是城市的表情,现在我们每天打开手机找演出信息,会出来好多话剧。前天《北京青年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舞台的尴尬:烟花漫天,碎屑一地》(见《北京青年报》2018年10月30日B4版)。意思是现在看起来戏剧的剧目很多,戏剧的表象很繁华,我们城市的表情好像还不错,很繁荣。但是实际上有的戏剧质量是很不高的,戏剧的思想性、意义、精神好像很缺乏。但是我还想说,也不要太沮丧太悲哀,漫天烟花中间不一定是碎屑一地。大家不满足于一地碎屑,正在努力改变这个状态,这是好事。

有一个朋友在德国学习过,在好多工作坊做过,他说要说做一些舞台手段,那些我都会,可是要我去把演员的心灵里头的东西抠出来,我不会,我希望能做到。前天看到那篇文章,我就想到他。我们不要那么悲哀,非常繁华的表象下,有一些碎屑在里头,但是我们也看到,戏剧人正在成长,努力做出更好的戏来。

肖复兴(作家):

城市的遗存恰恰是艺术创作的宝贵财富

我自己也是戏剧学院毕业,按说也是科班出身,而且学的是编剧专业,但是一辈子也没写过一个戏。我从老北京的文化遗存对应历史的记忆来谈一谈,希望能够给戏剧创作提供一点背景。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不可能过去的全都不变。全世界任何一座城市,对于过去文化的遗存,都会有着极大的困惑。作为一个“老北京”,困惑尤其深重。

变化是必然的。不变化就没有发展,拆是肯定的,问题是怎么拆、拆什么。大家知道我们中轴线在积极申遗,因为世界任何一座城市都没有像北京这样有一条笔直的中轴线。老舍先生写《龙须沟》,就在天桥附近,李龙云写的《万家灯火》也是讲这里民房改造的问题。

在我看来,城市的建筑,尤其是现在依然“健在”的老建筑,是和历史相对应的,是今天帮助我们认识历史的最好的注脚,也是帮助我们看待今天的一种表情。

有加拿大的学者认为,老的建筑是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城市必不可少的发展活力。某种程度上来讲,包括戏剧在内的一切文学艺术,都是人们对生活、成长的地方的一种记忆、怀旧的情感,没有怀旧就没有艺术。所以,失去的恰恰是艺术创作的宝贵财富。

彭涛(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主任):

中国应该有国际水准的戏剧节

谈到戏剧节展与城市文化发展和建设的关系,我反而想到了农村。以前在农村大家看戏是赶庙会,在那样一个节庆的日子,庙会就是一个原始的戏剧节。庙会的戏剧演出,有可能不是宫廷的阳春白雪的戏剧,但是是很有活力的,扎根于老百姓的生活之中。随着当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可能农村的庙会逐渐地萎缩了。

与此同时,城市之中的艺术节展必然应该发展起来。欧洲很多城市都有戏剧节,现在比较重要的戏剧节成为欧洲文化的中心。莫斯科在1991年前后也出现了戏剧节,在这个戏剧节上可以看到俄罗斯最高水准的戏剧演出。戏剧节展和历史古都、文化名城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这是城市发展的必然。

目前国内外的各种戏剧节、艺术节,形成发展有不同的模式,一般来说,主要都是以政府投资为主要的经济来源。

北京有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海有上海国际电影节,而且发展方向是希望能够向威尼斯、戛纳、柏林电影节看齐。而目前特别需要有一个能代表我们国家、有国际水准的戏剧节出现,无论是在上海还是在北京。

乌镇的戏剧节办了六届,它的模式是旅游产业作为支撑,当地政府也给予了支持。乌镇戏剧节也成为一个品牌,为这个地方的旅游产业提升了文化品位。

成功举办戏剧节展,重要的内在建设是需要艺术委员会对戏剧节的艺术把关,对邀约剧目的内容把关。无论是艺术总监制还是艺委会主席制,都是一个戏剧节的内容以及品类专业水准的保证。

杨乾武(北京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戏剧节的价值在于催生优秀的本土作品

北京城应该是过去的北京城,但是更重要的是当代的北京城。今天北京人来自于四面八方,来自于全国各地,甚至来自世界各地,今天的北京城肯定是当之无愧的二十一世纪国际大都市。我们肯定要回望过去,必须回望过去,回望我们的历史、文化,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植根当下,同时要想象我们的未来,这更重要。

戏剧是一种最好的回望历史、直面当下、想象未来的艺术形式,最接地气的艺术形式。不是说小说不好,其实老舍先生写北京的散文百读不厌,让人泪流满面,感同身受。但是戏剧更大众化,尤其是中国的戏剧,中国的戏剧主要代表是戏曲,非常接地气。即使是今天说的大戏剧概念,包括中国戏曲、所谓的外来的话剧,其实都很接地气,都应该是大众化的。

北京是中国文化的重镇,戏剧是北京的一个文化身份的象征。有数据统计,2017年北京的戏剧演出将近占全国的30%。这是一个什么比例?所以说,老舍戏剧节在2017年是应运而生。

我们为什么要做老舍戏剧节?今天的北京城需要什么样的戏剧节?进而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戏剧节?谈中国的戏剧必须要看北京,北京做老舍戏剧节,意义之深,不言而喻,老舍是最接地气的文学家。

我们北京缺艺术节吗?中国缺戏剧节吗?不缺。肯定很多人一说戏剧节就说到乌镇。北京戏剧的“缺陷”,是没有像外地那样的旅游演出,我说这恰恰是北京的特点。北京需要外省市那种综艺秀吗?它能代表中国的戏剧吗?能代表中国的文化吗?

如果把北京一年365天的外国戏放到一个星期或者十天之内演出,是不是比乌镇更丰富、更吸引人?这里边有过年和过日子的区别。过年过节是很容易的,很容易成名成家,但是要过日子,那就有点难了。戏剧作为城市的文化生活方式,作为文化的标志和象征,要拿作品说话,拿一批世界一流的作品来说话,那叫过日子。

老舍戏剧节可以提升北京戏剧文化的品质,让我们北京的戏剧作为一种文化生活方式更加精彩,让北京涌现出一批真正能代表中国、放眼世界的好作品,这才是老舍戏剧节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全中国有多少人能看懂乌镇戏剧节的外国戏,但是全中国大多数人看得懂《茶馆》,看得懂老舍的戏剧。

所以我们应该自己明确定位,老舍戏剧节应该在北京这座伟大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中,挖掘我们的题材,创作我们的作品。同时老舍戏剧节的创作要直面当下,想象未来。今天的北京要勇敢地直面当下,去想象我们的未来,想象北京城市的未来,想象中国人的未来。这是历史使命,也是戏剧家的使命。我希望老舍戏剧节在这个背景、期待当中作出真正的贡献。

责任编辑:陈莉(QC0002)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