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如何在写作中控制人心

2018-11-02 08:04 北京青年报

◎蓝文青

《万籁俱寂的那一天》的作者约瑟芬·哈特是我熟悉又陌生的,熟悉是读过她的《情劫》并看过朱丽叶·比诺什主演的改编影片《烈火情人》,而陌生的是这次我不得不跟着她的脚步走,中途跳到结尾却没能把情节对接起来——是的,我是那种先看结果就将整个故事连起来的读者。西方有位作家,好像是法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勒克莱齐奥吧,曾戏言对这种读者深恶痛绝。而我,乐得身为其中一员。

最妙的是,约瑟芬·哈特是不在乎读者的一位作家,或者说,她是有实力控制读者的作家,就像她在《情劫》再版时说的:“当读者也许更安全。凡是当作家的便要掠夺,要霸占读者的头脑。”

从翻开《万籁俱寂的那一天》开始,我就一直跟着女主角在一些画面里穿行——英国、近代、乡村、教堂……一开始觉得与母亲同住的女主角是简·奥斯汀笔下聪慧的伊丽莎白;旋即看见她的职业,一名教师,她又变成夏洛蒂·勃朗特笔下那个自尊自爱的简·爱;接着发现她对待生活和工作兼具诗意和哲思的艺术家气质,如同美国女诗人艾米丽·狄金森;当她对一个已婚男人产生诡异的爱恋,又觉得她有艾米丽·勃朗特《呼啸山庄》里凯瑟琳的歇斯底里……对我来说,这样奇妙的转换真是很快乐的体验,就像看见哈特带着微笑,细数这些女作家和她们笔下的女主角,像一幅幅滑过的肖像画,一帧帧连续的纪录片,将读者对主角的认识一步步深化。

哈特将这些经典形象的特质统统赋予女主角贝塞斯达,她不仅是一位俏皮的美术教师,更是一位灵巧的哲学家,一个“看得破”却“忍不过”的三十岁女子。由此归纳了那个时代的女性——身为小家碧玉,却心比天高,有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更有那个时代打破陈规的勇气。小说从头到尾仿佛有一声长长的、对沉重人性的叹息,哈特不判定对错,也没有给读者判断对错的机会,她只展示无法掌控的人性——“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与《情劫》令人无法释卷不同,在本书里,哈特极为懂得营造从清淡到浓重的氛围,又擅长描写各种简单到震撼的画面,轻松自如地构筑各种艺术意象,还善于掌握读者的阅读速度,不仅很有控制人心的感觉,更有随心所欲操纵她的文学世界的轻松自在。整个故事其实不复杂,甚至有些通俗,令人不忍放下却又不会步步追逐的,是哈特那支优雅诗意、轻松醇厚的笔。想来《万籁俱寂的那一天》在中国无法成为畅销小说,它过于散文化,或者说是诗歌化,每一篇章都不长,都有几句令人回味的箴言和警句,诸如“正当的诱惑是自古以来的安排”,“一个小社会是在缄默中实施民主的最佳环境”之类,饱含了英式幽默。

这个故事不长,读完它是如此的简单,同时它又如此的不可预测。你不会发现哈特的最终目标,直到最后合上书才会明白——“万籁俱寂的那一天”是贝塞斯达的缘法,是她的宿命,也是哈特的怜惜,她的深刻。这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了悟,让爱思考的读者在阅读之时心旷神怡。

哈特一生仅仅出版了六部小说。期待着能看到她更多的作品,感受到更多美妙的体验。

责任编辑:陈莉(QC0002)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