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史蒂文森携手中芭演绎《灰姑娘》

2018-10-22 09:57 中国文化报

日前,由中央芭蕾舞团(以下简称“中芭”)排演的美国芭蕾大师本·史蒂文森版经典芭蕾舞剧《灰姑娘》,作为2018年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参演剧目之一在北京天桥剧场首演。这部作品不仅是中央芭蕾舞团向改革开放40年献上的厚礼,更寄托了这位美国芭蕾大师对中国的深情。

40年前对中国一见钟情

本·史蒂文森与中国芭蕾的缘分始于40年前。1978年,他随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美国政府代表来华访问,并成为连接新中国芭蕾与世界的关键人物。他在不遗余力帮助中国芭蕾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还为中芭编排了芭蕾舞剧《泪泉》。“之前,中国芭蕾学习的都是俄罗斯学派的艺术,史蒂文森让我们接触了不一样的风格。也正是在史蒂文森的帮助下,中芭走向世界,使得中国芭蕾艺术的时代进程有了跨越式发展。”中芭团长冯英说。

“我40年前第一次来到中国时,就像灰姑娘第一次走进舞会大厅、第一眼看到王子时那样,对中国一见钟情。从那一刻起,我与老师们、同学们的珍贵友谊续写了40年,他们与我一起分享着对舞蹈的热爱与执着,这份因舞结缘的友谊让我珍视一生。可以说,是这里的人民让我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国家。”史蒂文森说。

16年前曾担任《泪泉》舞美设计的托马斯·博伊德,此次作为《灰姑娘》的舞美设计再次随史蒂文森来到中芭。而这一次,中芭的面貌让博伊德耳目一新。“再次来到中国,我感到非常兴奋。中芭在这些年发生了巨大变化,舞团越来越壮大,天桥剧场也在技术、功能等多方面进行了升级改造。能够亲眼见证这些,我真的非常幸运。”博伊德说。

用舞蹈的肢体讲述故事

40年后的今天,为了给中国观众打造一场芭蕾“童话”,82岁高龄的史蒂文森再度率创作团队而来,于演出前半个月,开始与中芭青年舞蹈演员们开启“闭关”排练。

此版《灰姑娘》不但有极其华美的古典芭蕾、场面宏大的宫廷群舞,更在芭蕾的舞台上融入了许多滑稽和讽刺的元素,极大地丰富了舞剧的戏剧张力。“《灰姑娘》是我完整创作的第一部芭蕾舞剧,距现在大约有50年了,它在我的芭蕾创作生涯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这一次我把它带到了中国。”史蒂文森说。

此次为中芭编排《灰姑娘》,史蒂文森意在芭蕾艺术的传承,启用了中芭的新秀。“在与中芭演员一起排练时,我会用心启发他们用舞蹈的肢体去讲述故事,用不同的舞蹈语汇去创造不同的角色。与他们一起创作的过程,让我非常享受。当大幕拉开时,观众能从舞蹈中读懂芭蕾、理解故事,这就是我对此次《灰姑娘》演出的美好期待。”史蒂文森说。

史蒂文森的认真和严格,让中芭的演员们受益匪浅。中芭排练老师余波说:“因为《灰姑娘》,能有机会得到史蒂文森大师的指点以及特邀总排练者李安林的言传身教,这将会让演员受益终身。演员们从两位大师身上学习到的,不仅仅是舞蹈本身,更多的是一名职业演员永无止境的内心追求和舞台上身随心动的真实表演,以及如何在完成舞剧本身的同时,塑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剧中人物。通过这次排练演出,我发觉演员们逐渐成熟了。”

中国文化事业40年发展的见证

脍炙人口的的童话故事,优雅精准的芭蕾技巧,华丽唯美的舞台美术……中芭演绎的本·史蒂文森版芭蕾舞剧《灰姑娘》收获了雷动的掌声和持续的喝彩声。

来自西班牙的梅洛诺在演出结束后激动地说:“演出非常精彩!中国芭蕾演员们奉献出了一部如此充满奇幻、童真,又不失戏剧演绎的芭蕾舞剧。中芭演员的舞蹈很有力量,同时,他们在古典芭蕾的表达以外,加入了幽默元素,让人赏心悦目。”

中国芭蕾“泰斗”级人物、也是本·史蒂文森的老朋友尹佩芳看过演出后说:“我与史蒂文森相识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他第一次来到中国的时候。相识之初,他就开始为北京舞蹈学院的师生排练节目。他的编舞水平很高,尤其是双人舞,流畅、抒情且表现力强;他甚至要求演员的手指、脚趾都要带戏。芭蕾舞剧《灰姑娘》是他近50年前的作品,中芭的年轻演员们发挥得不错,只是在舞台上有些紧张,但这也是他们成长的必经阶段。我从史蒂文森的眼中看出,他对这群年轻人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今天,以中芭为代表的中国芭蕾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演员的训练,还是对舞蹈的理解,都与我第一次到中国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次与中芭再度合作、排演《灰姑娘》,我感到非常顺利,感谢中芭演职员的辛勤付出。”史蒂文森对此次《灰姑娘》的首演感到满意。

“芭蕾舞剧《灰姑娘》此次精彩的表演,不但有着本·史蒂文森大师全身心的投入与奉献,有着大师带来的国际制作团队的完美协助,还有来自西班牙的特邀乐团指挥帕布罗·米耶戈的激情奉献,以及中芭年轻演员的执着拼搏。我想,这部舞剧折射出的国际化的协作与交融,以及国际化水平的呈现,正是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文化事业40年发展成就的见证,也是中国芭蕾艺术逐渐赶超世界的时代缩影。”冯英说。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作者:刘淼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