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北京国际音乐节创新探索走向世界

2018-09-27 08:10 北京青年报

北京青年报记者日前采访了北京国际音乐节新任艺术总监邹爽,她说:“今年北京国际音乐节将是承上启下的一年,未来北京国际音乐节将在过去20年的基础上,以更多的创新探索走向世界。”

6月26日在第21届北京国际音乐节新闻发布会上,艺术总监余隆宣布卸任,由年轻的歌剧导演邹爽接任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余隆宣布:“从本届音乐节起,本人将正式卸任艺术总监职务。未来,我将专职艺术委员会主席,与全体艺委会成员、音乐节工作团队一道,对新任艺术总监给予全力支持。目前担任联合节目总监的邹爽女士将从第21届北京国际音乐节起正式担任艺术总监。按照国际惯例,艺术总监将推行轮值制,每届任期4年。”

从2012年起,邹爽开始参与北京国际音乐节的艺术工作,在歌剧 《诺亚的洪水》中担任助理导演。2016年,邹爽正式加入北京国际音乐节工作团队并担任联合节目总监。由她主导并打造的“新锐歌剧”板块,赢得国内外一致好评。

余隆表示,希望邹爽在秉承、发扬北京国际音乐节卓越理念与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北京国际音乐节的艺术品质与国际影响力,始终保持与国际同步,推行中国概念,让中国作品、中国力量走向世界。

迎挑战

在古典音乐和跨界艺术上进行探索

北青报:作为一名歌剧导演,您为什么接受艺术总监这一职位?

邹爽:这对于我来说挺惊讶的,但更是一个挑战。过去两年我在节目的策划制作上锻炼得比较多,对打造音乐节,余隆主席对我有很多引导。

总的来说,无论是我参与创作还是我接触、制作的项目都是很特殊的,包括特殊场地和特殊形式的歌剧和音乐剧等等,潜移默化之中对音乐节的定位已经很明确——我们要做有标杆意义的东西,我们要做前卫的东西,我们要做能发声的东西,而不仅仅是考虑商业目的。

余隆主席鼓励我积极尝试。我从正式加入音乐节起,做的就是全新的新锐单元,从团队合作中宏观了解了包括如何与赞助商洽谈、售票渠道、对观众的宣传等内容,同时我思考这些方面在实际操作中如何与节目设置形成体系。大概是基于前两年的工作考量,余隆主席作出了让我接棒的决定。

艺术总监跟做导演不一样,多了很多行政工作和宏观思维。我认为做一个这么大的音乐节的艺术总监,对艺术的追求和创新是不能因为行政工作的繁重而轻视的。

我做导演时,终极目标是完美的艺术呈现,不论过程还是结果都一直在探索;现在做艺术总监,这个做导演的目标仿佛成了一个起点,在这之上我不得不考虑更多宏观的东西,比如说如何让北京国际音乐节打造的中国概念继续延伸,如何创造与世界最前沿音乐探索的对话语境。我希望能在古典音乐和新创的跨界艺术上有一个探索。

出新招

让观众接受横跨多个世纪的音乐

北青报:名团名家一直是北京国际音乐节的一大特色,未来还会邀请名家名团吗?

邹爽:名家名团一定还会保留,因为古典乐需要秉承传承的精神,而传统形式最高标准和直接的表达就是名家名团对经典的演奏。名家名团在北京国际音乐节接下来要继续做的主要是曲目及剧目的拓展,我们会延续带来在国内还从未被演出过的作品以及世界上最前沿的作品。首先,剧目和曲目的选择上,我们未来可能更偏向有系统地介绍马勒以后的现代作品,还有就是巴洛克时代早期的作品。

通过这种曲目的选择,音乐节的概念已经受到国际的认可与尊敬,因为他们认为北京国际音乐节所选择的内容与自己是有共同语境的,我们可以做出你想要的东西,我们可以共同探索。在歌剧方面,比如做巴洛克,我们单纯请名家名团来演,可能观众并不能完全知道这些名家名团好在哪儿,要先想办法消除大家的距离感,以一种比较通俗的手段来让大家进入到这个时期的音乐里去,创造机会与现代的生活节奏和审美习惯联系起来,让大家更好地去体验。

在音乐上也是一样,每介绍一个团和一个作品时,我们把同时期的其他艺术家、甚至没有关注过的音乐家一并介绍,让大家去理解那个时期全世界的音乐家在做什么。我觉得现在的观众希望能够在知识结构上更上一层楼,通过音乐节消除专业障碍。

我们希望让观众有一种呼应感,今后一定是多元化的,不只是音乐内容的跨界,还会有表演形式上的跨界、音乐表现形式上的跨界,包括音乐科技上的跨界。现在连怎么付钱消费、怎么坐出租车,都要与时俱进,如何让观众自愿、毫无障碍地接受横跨多个世纪的音乐,我们必须有新招。

谈未来

中国题材国际化呈现

北青报:第21届北京国际音乐节有哪些亮点?

邹爽:第21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将于金秋十月在北京开幕,这一届很多都体现了余隆主席的想法——从提出中国概念、自己制作、联合委约、推动中国题材的创新等等,一步步升级、深化。现在我们把这些延展到更大胆的尝试,就是华人导演做原创、做戏曲,将中国题材的国际化表达予以精彩呈现——无问中西·姊妹篇《霸王别姬》与《赵氏孤儿》,还有音乐剧场这种新的概念,在音乐节的平台上逐渐发展。

比如雅纳切克的《消失人的日记》,这个作品演出机会很少。导演伊沃·冯·霍夫在国际上非常有名,我跟他探索双方联合制作演出。还有就是要向更多的观众介绍雅纳切克,他的作品在国内演出机会并不多,去年我们做过他的《小狐狸》,今年我们选择了他的声乐套曲改编。希望大家关注我们在选择剧目和曲目上的角度。还有就是音乐节委约并制作的全新原创歌剧《奥菲欧》,在大家都知道的故事基础上我们致力于打造出让大家耳目一新的作品,同时期待中国的作曲家、歌唱家,来到国际音乐节展示才华。

北青报:未来的音乐节观众在哪里?

邹爽:我们想让国内关注音乐节的乐迷还有业内人士,都能理解从音乐角度的探索和创新是特别重要的。大家都喜欢发现特别新鲜有意思的内容,他可能不关注古典乐,但他会来关注某种形式。在这种形式的体验中,他们顺便就了解了比如雅纳切克。在下一个四年或者五年,我们会再探索,与时俱进。对于音乐节的方向,我认为不光是知名度,艺术质量和艺术的前瞻性都非常重要。

责任编辑:陈莉(QC0002)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