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之月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诗词赏析:
此词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全词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忆往昔:
公元1174年(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任江东安扶司参议官,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12年了。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收复中原。但他的建议根本不被人理睬,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作者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看今朝:
扬子江潮兴文脉
9月21日晚,南京城西赏心亭旁的辛弃疾塑像静立于秦淮河畔,诗人目光深邃,极目远眺,好像要将大好河山尽收眼底,又仿佛要穿透古今,将人间悲欢包揽于胸。
赏心亭始建于宋代,是南京水西门内一处名胜,如今是秦淮河边的市民休闲绿道。秋意渐浓,在习习凉风中,散步的人们三三两两走过。辛弃疾塑像前,设计巧妙的投影灯光,在光影变换中,将辛弃疾的诗句映照在地面上。有路过的长辈带着孩子大声读几句,参照像前的简介给孩子讲讲辛弃疾的家国情怀。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江苏省文化馆馆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戴珩告诉记者,辛弃疾21岁时参加抗金义军,不久渡江南归。他人在江南,犹存恢复中原的雄心。公元1169年(乾道五年),他第一次到南京做官,出任建康通判。当时,留守史正志在秦淮河畔重建了赏心亭。辛弃疾登亭怀古,意兴绸缪。公元1174年(淳熙元年),辛弃疾又到建康,中秋之夜再登赏心亭,热血男儿,却无用武之地,见天边明月,一片莹光洒向人间,不免咏月抒怀。几百年过去,这首词和这首词中所表达的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情感依然深深地打动人心。
辛弃疾雕塑前,是缓缓流淌的秦淮河;塑像背后,是雄伟的明城墙。在秦淮河与明城墙之间,是繁忙的城市交通干线,还有秦淮河边绿树成荫的人行道。人行道边的路灯上悬挂着精心设计的中国结,在夜色中熠熠生辉,吉祥喜庆。秦淮河上悠闲的画舫游船与穿梭行驶的车流并驾齐驱,构成南京独特的城市景观。
南京就是这样一座城市,随处可见历史与现代的和谐交融与并存。2018年“国际和平日”纪念活动刚刚在南京落幕,和平的钟声还在回响,“十朝都会”的文化底蕴、现代气息和独特魅力,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嘉宾赞不绝口。往事越千年,今天的生活环境和辛弃疾所处的时代完全不同,国家繁荣强盛,社会安定和谐,但文脉始终在这片土地上传承和流淌,人们期盼阖家幸福团圆、祖国繁荣昌盛的心愿并没有变。
据戴珩介绍,中秋节前后,南京的公共文化机构和一些单位、组织纷纷举办多种形式的中秋文化活动,有中秋诗会、中秋花会、中秋民俗展演、中秋节团圆主题电影赏析、非遗展示、品月饼、诵经典等,营造浓厚的欢乐祥和气氛,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使大家更自觉地传承、弘扬中秋节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