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故宫文物活起来
走进人们的现实生活
站在景山万春亭中向南望去,便可见故宫里的重重殿宇渐次延伸,在蓝天下划下一道美丽的天际线。这样的景致吸引着许多人走进故宫,勾勒出自己心中故宫的形象。
2012年10月2日,故宫博物院日参观人数达到了创纪录的18.2万人。面对全球慕名而来的参观者,故宫博物院由“管理”转变为“服务”,创新展览内容和展示手段,优化环境,提升服务功能……“故宫服务”成为旅游公共服务的标志性符号。
故宫博物院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倾听民意,采纳各方建议,彻底扭转了在人们心目中“高冷”的形象,走进大众生活。尤其是近年来,一系列故宫文化创意产品的面世,让故宫聚集起一批忠实“粉丝”。故宫文创始于2008年成立故宫文化服务中心,2014年,“朝珠耳机”以其兼具创意和实用功能,获得社会的极大关注。截至2017年底,故宫博物院已研发了1万余种文创产品,每年的销售额超过10亿元,风格多样的文化产品受到各个年龄段人群的欢迎。
“让人们通过更加便利的方式、更加丰富的作品触摸到、亲身感受到故宫文化,从而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单霁翔同时指出,故宫文化创意产品也应该从“数量增长”走向“质量提升”,将工匠精神渗透到文创产品研发的各个领域,借由文化创意产品,让文物背后的人文情怀、艺术造诣、时代精神深入人心。
2016年12月29日,位于故宫午门内西侧、熙和门南北庑房内的故宫博物院教育中心正式揭幕,成为故宫博物院重要的公众教育基地,更加全面、立体地发挥故宫博物院的社会教育功能。此外,从建院之初,针对青少年群体的教育事业就被确立为故宫博物院的重要职能之一。如今,故宫博物院逐步建立起专业的教育团队,以校外课堂的形式,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青少年教育活动,让更多青少年了解、喜爱、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近年来,故宫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自我提升:为了让走累了的观众休息得更有尊严,故宫里定制了椅子、树凳,布置了更加清晰的标识牌;用3年时间进行故宫环境整治,清理临时建筑,把水泥、沥青地面复原为传统建材地面,重现绿地、蓝天、黄瓦、红墙相映成趣的美景;通过禁烟、限流、周一闭馆等措施,保障古建筑、文物、观众的安全,打造“平安故宫”;以严谨、开放、精益求精、与时俱进的精神,弘扬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扩大故宫的开放范围,不让观众吃“闭门羹”;在“互联网+文化”方面不断开拓,以便人们能跨越时空限制,便捷地获取故宫文化;加强故宫文创产品的研发,满足人们“把故宫文化带回家”的愿望;每年,故宫博物院举办的公众教育活动超过2万次,故宫公众教育项目还被推广至马耳他、新加坡、泰国等国家。
单霁翔将故宫博物院的上述做法归结为面对观众应该具有的八个“表情”:诚心、清心、安心、匠心、称心、开心、舒心、热心。“其本质体现的是故宫博物院人性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目的是让故宫文化资源走进人们的现实生活。”
走进故宫“国家会客厅”
了解今日中国的文化根源
历史上,故宫曾多次迎接美国总统,在中美关系发展史上有着特殊意义。1971年7月,时任美国国家安全顾问的基辛格秘密访华时,在中国停留的48小时中,有4个小时被安排参观紫禁城,这也是基辛格此次访问中唯一的一次外出活动。1972年2月,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到访故宫。1998年,美国时任总统克林顿访华时偕家人参观故宫,并作出了“精彩绝伦”的评价。2009年11月,美国时任总统奥巴马上任后首次访问中国,来到故宫参观。美联社曾这样评论奥巴马参观故宫:“参观到访国的名胜古迹,体现了一位领导人对这个国家文化的尊重。”
曾多次接待外国元首来华的外交部前礼宾司代司长鲁培新表示,故宫是北京乃至中国的地标性建筑,是中国历史文明的精华,因而,一国元首访华,特别是第一次来,一般都会安排参观故宫或是长城,而故宫大多数来访元首都会去,尤其是对中国历史有所了解的。
除了美国总统,2000年访华的俄罗斯总统普京、2012年访华的德国总理默克尔、2013年访华的法国总统奥朗德及时任印度总理辛格、2015年访华的法国总理瓦尔斯等都参观了故宫博物院。
中国的古建筑是物化了的文化,作为皇家建筑的巅峰,故宫更是如此。“这座恢弘宫殿内的一砖一瓦,都将皇权、礼制的语言铸造其中,堪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形态最完备的空间表达。”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这样写道,故宫的建筑中蕴含着阴阳、五行、八卦等古人对天地人的认识。故宫里的地名,多含有“仁”“和”“安”等字,它们所代表的“中正”“仁和”,是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厅堂是一家之中最为重要的地方,是主人文化修养的集中展示。故宫之于中国,正如厅堂之于房屋,地位不言而喻。能够代表国家文明形象、展示中华文明的故宫,在中国对外交流中正发挥着“会客厅”的作用,成为中外交流的名片和桥梁。来到中国的外国政要们,走进故宫这座“国家会客厅”,了解今日中国的文化根源。
近年来,故宫博物院迅猛发展,“故宫热”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中国风。文物对外展览交流作为中国文物博物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播中华文化、展示国家形象、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初开国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到改革开放40年来,故宫博物院共组织实施了200余项重大文物对外展览交流项目,其足迹遍布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观众人数超过1亿人次。故宫博物院文物展览每到一处,均会引起文化轰动,成为当地的文化时尚。
为发出“中国声音”,故宫博物院于2015年举办国际博物馆界共同参与的“紫禁城论坛”,发布《紫禁城宣言》;2016年起开始每年举办世界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人员代表共同参与的“世界古代文明保护论坛”,发布《太和宣言》,进一步提升故宫博物院在国际博物馆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此外,故宫博物院还与国际博物馆协会、国际文物修护学会合作,先后建立了其下属的全球唯一的培训中心,五年来已经培养了60余个国家的专业人员,并借此充分发挥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和丰富的专家资源优势,扩大国际交流,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吸引力,提升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