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圆明园“重生”开启奇幻穿越之旅

2018-09-20 08:37 中国文化报

随着场景的纷繁变化,观众时而置身于五彩斑斓的建筑琉璃构件中,时而融入浩如烟海的文献史料里,继而又被气势恢宏的水利机械所包围,从四面八方传来的齿轮声震耳欲聋……在近7分钟的数字圆明“重返·海晏堂”3.2E—MAX沉浸交互秀中,一幕幕震撼人心的场景开启奇幻穿越之旅,以数字方式带领观众见证圆明园的“重生”。

近日,数字圆明“重返·海晏堂”3.2E—MAX沉浸交互秀在北京举行点映仪式。基于数字圆明独家IP,“重返·海晏堂”通过“文化+艺术+科技”表现手法,将数字展演与数字互动融为一体,为观众带来一场有温度、可感知、可分享的文化体验,进行了一次借助科技手段激活文化记忆、让公众走近文化遗产的创新探索。

始建于1707年的圆明园占地350公顷,建筑面积近16万平方米,因其深厚文化内涵和多样的园林景观,享有“万园之园”的美誉。作为享誉世界的文化遗产,圆明园中的文化内涵应当被广泛认知和传承。据了解,由于圆明园考古遗址公园地上遗存稀少且难以辨识,圆明园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虽然广为人知,但其本身的历史和美学价值没有得到充分阐释,对公众而言长期存在“看不懂”的难题。为了解决圆明园遗址本体无法复建、建筑遗址“看不懂”的难题,数字圆明团队基于近20年的复原研究成果,历时两年研发推出了“重返”系列E—MAX产品。

在点映现场,观众首先进入一个360°的环形空间,巨大的环幕与地幕相连,通过联动影像、雷达动作捕捉、沉浸式数字音效等手段,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展现圆明园海晏堂从遗址废墟到重现盛景的全过程。紧接着,观众走入体验式展陈区,通过翻看测绘图纸、研读历史文献、以游戏形式“参与”色彩复原研究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圆明园这座文化遗产宝库。

北京数字圆明科技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贺艳表示,E—MAX沉浸交互秀将文化与科技融合,通过创意设计将跨领域知识、跨行业资源进行整合。“在硬件上,我们集成整合了模块化集成空间、360°数字投影成像、雷达体感识别、数字沉浸式音效系统等不同领域的最新技术。内容上深度结合艺术、文化与科技,以海晏堂为载体阐释数字复原的过程,在展现文化遗产之美的同时也展示了科技的魅力,为文化遗产阐释添加了新的内涵。”她说。

来自北京的李女士足足观看了3遍数字秀:“这种美太震撼!我站在这里,看着五彩的琉璃投射在自己身上,有种莫名的感动。之前也看过很多国际知名的数字展,但只有我们自己的文化最牵动人心。”

作为“重返·海晏堂”3.2E—MAX沉浸交互秀的总策展人,贺艳对这一公众反馈并不惊讶:“展览能收到这样的公众反馈,我们很欣慰,这正是我们策划‘重返’系列展览的初衷——以公众视角讲述历史,让公众变为历史的见证者、亲历者,重构情感联系,使公众在深层次的情感共鸣中认识历史,重识自己的文化基因。”

展区互动性强,在入口和出口设计互动环节:“提到圆明园,你会想到什么?”从现场情况看,观展前大多数观众选择了“遗址废墟”“爱国主义教育”等关键词,观展后,他们还选择了“万园之园”“美轮美奂”和“骄傲自豪”。

“当灿烂与辉煌穿越时光与战火重现于眼前,让人感动到流泪。我感动于我们民族创造的文化艺术之美,也感动于科技工作者为再现这份瑰丽付出的辛劳与心血。希望科技工作者以尊重史实的态度,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展现圆明园,让更多人了解它、爱护它。”观众王玥琦的一席话代表了很多观众的心声。

在新技术、新方法、新需求不断更新的时代,文化遗产的展示更需要通过新理念有效链接知识和情感,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重返·海晏堂”的尝试为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广惠公众作出了努力。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作者:连晓芳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