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将地方戏能量辐射得更广

2018-09-17 08:22 人民日报

刚刚过去的8月,“出彩河南——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隆重登场。24台剧目,来自全国不同省市的23个院团,以现实题材为主,辅以部分传统戏以及新编历史剧,在首都刮起一股豫剧旋风。

许多观众特意从外地赶来看演出,没抢到票的人们给剧院打电话询问是否能买到刻印的光碟。演出场场爆满,有的场次气氛热烈如沸腾的海洋;演出结束后观众还不肯离开,喊着演员的名字叫“来一个、来一个”,持续半小时……久违的场面,反映出人们对豫剧有多么热爱。

这已经是豫剧展演月的第三次进京。口碑越来越好,影响持续发酵,观众群体不断扩大……展演月的巨大成功和豫剧生机勃勃的发展势头,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甚至有人称之为戏曲界的“河南现象”。

演出落幕后,专家们立刻对这一话题展开热烈讨论——豫剧为什么能够出彩?这对其他剧种有什么启示?豫剧本身还存在哪些问题?下一步的目标是什么?如何发挥对戏曲传承发展的引领作用?新时代的传统戏曲,怎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抒写伟大时代、引领社会风尚的新任务?……

作为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豫剧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固然得益于剧种自身的感染力和生命力,也离不开豫剧人的不懈付出。河南有几代豫剧人积累下的辉煌:“五个一工程”奖的九连冠,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八连冠和文华奖的五连冠,可以说一直站在文化的“高位”,发挥着示范作用。而要保持高位运转,难度是非常大的。用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的话来说,这如同“滚石上山”,越往高处就需要使出越多力气,才能不掉下来,更别说想要更进一步。

于是,李树建选择了抱团发展的战略,河南豫剧院就是那只领头雁。

河南豫剧院成立于1956年,一度被解散,等到恢复时,又被分为一团二团三团,直到2013年才重新恢复建制,成立了豫剧院。5年来,河南豫剧院做了大量的工作。豫剧院刚成立,院长李树建和书记汪荃珍就带队到新疆,去培养当地的豫剧团,一个礼拜跑了7000公里。把剧院的主演、名角派到各地的豫剧团当辅导更是常事,有一个获得过梅花奖的演员甚至已经在西安的豫剧团“长驻”了三年。这些指导都是无偿提供的,连机票都是自己买。一些民营剧团也被拉了进来,好几个团是进城务工人员组成的,团长成了李树建的徒弟。2015年,全国豫剧院团长研讨会召开,100多个院团来到河南,如百鸟归林,河南豫剧院仔细了解每个团有什么困难,一一帮他们解决……

正是因为这些举动,各地的豫剧团彼此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抱成了团,2016年的第一次进京展演月才能够实现。又由于各院团的水平在合作交流中迅速提高,展演月才能大获成功。由此,全国豫剧实现了协同发展。聚如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而李树建还有更大的“野心”。一院独放不是春,一省独放也不是春,甚至一剧独放都不是春。作为第一大地方剧种,豫剧还应该发挥出对中国戏曲的引领作用,将自己的能量辐射得更广。于是,推动豫剧发展获得的经验,马上被李树建用在了稀有剧种的推广传播上。河南作为戏曲大省,拥有全国最多的稀有剧种,除知名度较高的豫剧、曲剧、越调外,清丰柳子戏、永城柳琴戏、内乡宛梆、安阳淮调、沁阳怀梆、范县四平调等等,这些承载着一地文化记忆的剧种,长期处于边缘化的状态。2017年,李树建先后在郑州和北京组织了一场“河南稀有剧种传统经典剧目展演”,受益于抱团的形式和举措,稀有剧种的关注度大大提升。

豫剧展演月“三进京”,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艺术的盛宴,更重要的是对当前戏曲发展的有益启示。在影视艺术、网络传播大行其道的当下,戏曲如何发挥其固有的特色、展示其悠远的魅力、焕发其新的生机?豫剧展演月的成功告诉人们,弘扬优秀文化、抒写伟大时代,戏曲肩负着使命与责任,必须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是固本培元和求新求变的关系。戏曲界常常能够见到这样的现象:小剧种向地方大戏学习,地方大戏向京剧、越剧学习,京剧、越剧向话剧学习,比如豫剧水袖的颜色从纯白变成有过渡色,就是从越剧中学来的。有的创新因素的引入是成功的,有的却走偏了,丢掉了自身特点。那么,豫剧能从其他剧种学习哪些东西?有没有能力去影响其他的剧种?

豫剧自身的体量就很大,全国有163个职业团分布在12个省份,还有2000多个民营剧团。12个省份的创作,在不同的文化区域里,必然呈现不同的文化风貌。一个剧种由乡土的剧种变成大剧种,因为流传的地域广了,就会接受所在地域的改造,进而形成地域性的流派,甚至演变出新的剧种来。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戏曲的规律,也是艺术的规律,正是这个规律成就了戏曲艺术的丰富多元。那么,我们是否应该鼓励这种看似背离“正统”的差异化?这些都需要仔细思考。

二是“名角效应”与重用新人的关系。展演月很重视对青年的提携,汪荃珍等艺术家甘当绿叶,为青年演员“站台”。但总的来说,在“提亮”青年演员和创作者方面还可以加大力度。目前活跃的知名剧作家里,姚星辰已年届70,陈涌泉也超过50岁,而50岁以下能够走向全国的编剧,几乎数不出来。作曲家年龄也普遍偏大。

三是弘扬传统与适应时代的关系。从展演的经典剧目可以看出,过去豫剧风格是多样化的,如《老子·儿子·弦子》《倒霉大叔的婚事》等喜剧作品,在民间非常受欢迎、流传很广,主题深刻,人物塑造也十分形象。而近几年的新作风格相对单一,注重历史评价、审美评价、哲学评价的较少;往往局限于简单的忠奸之辨和伦理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减损了艺术多元化的追求。新中国成立以来豫剧现代戏创作所形成的新传统、所取得的新经验、积累下来的新手法,都是特别现代的,不仅值得当下的豫剧创作重新去学习,对其他戏曲亦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激活传统,激活剧种,核心是激活人。如何把现代戏做得更精致更深刻,如何让传统戏与时俱进,值得深思。传承与发展的对立统一,更是戏曲艺术的永恒话题。

本次展演月集中展示了中国豫剧出人出戏的盛景,是豫剧演出、传播、研究、发展相结合的新探索,体现了新时代中国戏曲繁荣发展的最新前沿动态。它是中国戏曲振兴的河南现象,通过首都向全国辐射正能量的又一个生动案例。但是,豫剧还应该把自己的艺术理想放得更加高远,在这么多优秀作品、展演月品牌之后,豫剧应该成为一个文化概念,将民族传统文化和中原地区文化进行全方位的塑造和提升。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