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追问》的政治美学气质

2018-09-11 09:44 南京日报

青年作家丁捷的长篇纪实文学《追问》虽然出版多日,但影响依然持续,并且被从多种角度进行解读,不过,这些解读大都着眼于它的内容,特别是它的“反腐”,这当然是对的,但我们不能忘了,它是文学,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

与其将《追问》定义为“反腐文学”,不如一步到位地将它归入“政治文学”。因为从更概括的上位概念说,反腐文学确实属于政治文学的范畴。

由于历史的原因,加上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对所谓纯文学的强调,人们对文学与政治联系起来似乎有很大的抵触。而事实上,正确并且正常地看待政治与文学的关系,不仅是文学自信的表现,更是一个社会走向成熟和走向现代化的标志。

文学表现政治,但文学本身并不等同于政治。政治是客观的社会活动,它仅以题材的方式出现在文学作品之中,而不是说文学必须变成现实的政治行为。

政治文学的成功对作家的政治素养提出了高要求。政治文学和一般的泛泛强调文学要反映现实生活有着明显的区别。它自然是属于写实的,但却着重以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生活为反映的对象,它应该是众多文学类型中的一个。

明乎此,回头再看丁捷的《追问》是不是就不一样了?

从反腐到文学,从反腐文学再到政治文学,虽然在定义同一部作品,但转换视角之后确实有区别,阅读作品时的侧重点也随之变化,所得也就不一样了。

我们可能不会仅仅盯着作品的内容,仅仅将其看作是对生活中真实的人与事的书写,也不会止于作品中对腐败的揭露。

我们可能首先会将作品中的人物看成一个个“政治人”,进而解读他作为一个政治人的角色特征,将情节解释成一个个政治人的政治行为,包括人物的政治心理等等。我们会对作品中大大小小的环境重视起来,因为这是作品所描写的政治环境,一个个具体的政治生态。

当然,作者的政治立场、政治期望也变得不可忽视,因为它制约着作品的政治叙事的方向。而且,这样的政治立场与政治期望可以理解成是作家的,更应该理解成是社会的和时代的,因为文学作品中的任何叙事人的叙事意图都是某种力量的代言。这也是作品中叙事人存在的意义与其“追问”的价值。

《追问》对当下政治生活的描写是真实而深刻的。作品对人物性格的描写,对他们内心世界的勘探,体现出对政治人物复杂性的体察,因为作者知道,政治人物也不是千人一面,他们政治上的失败,除了个人政治性格上的必然性之外,也有家族、家庭、性格、品德、欲望与生活道路甚至一些偶然因素的作用,这常常是一些政治文学忽视的地方。

从政治文学的角度看《追问》,每个故事的份量也会变得非同凡响,这是作品政治力量的体现,也是作者政治素养的功力所在。作品所写的那些真实的人物总会遁入历史,但一经作者将他们刻画为政治人物形象,其政治美学价值却会常读常新,而《追问》更会在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中留下思考的足迹。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