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黏”住小观众,文博场馆应有所为

2018-09-06 09:08 中国文化报

新学期开始了,笔者与一位当教师的朋友聊起孩子的暑期作业,她说班里有几个学生写的暑期博物馆日记,不过是将上半年班级集体参观某博物馆展览的经历重写了一次。她问学生为什么不去博物馆、美术馆实地参观一次再写,学生说:“博物馆没什么意思,不想去。”

这种情况也许只是个例,但也令人不禁想问: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场馆目前为中小学生开展的参观服务内容和质量如何?小观众的参与度和体验感怎么样?

不可否认,近年来随着社会、学校、家庭对文博教育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走进了文博场馆。2017年10月,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鼓励中小学生走进博物馆,提高研究学习能力。北京市在2014年就要求中小学校每学期分别进一次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和抗日战争纪念馆;很多地方也通过不同的方式推动小观众走进文博场馆。然而,到底有多少孩子是自愿走进并喜欢上博物馆的?答案或许不像参观人数所反映的那么乐观。

经济学中有个名词叫“消费者黏性”,指消费者因对某一品牌或产品的忠诚、信任与良性体验等而形成的依赖感和再消费期望值。公共文化服务同样需要注重“观众黏性”,换句话说,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应多渠道丰富观众的观展体验,使他们产生“下次还要来”的想法。比如,针对小观众可提供个性化服务,一些国外博物馆的有效探索可以借鉴——法国巴黎卢浮宫为观众设计了20多条主题参观线路,其中包括为十一二岁孩子设计的“学习古埃及图形和文字”导览活动;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开发了多条适合五六岁儿童的参观线路……个性化服务可有效提升低龄观众对博物馆的兴趣和参观效果。

文博场馆是学校课堂的延伸,为了更好地发挥其教育作用,文博场馆应该多探索如何“黏”住中小学生,让他们走近展览、享受参观。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作者:屈菡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