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非遗“乌铜走银”手艺人:从手艺谋生到文化传承

2018-08-24 08:30 中国经济网

从手艺谋生到文化传承   

一只酒壶看似普通,壶内却别有洞天。执壶之人以机关控制液体流况,从同一个壶嘴里能够分别倒出两种不同的液体。这种在野史中传闻甚多的酒壶如今真实存在——“乌铜走银九曲鸳鸯壶”,它的制作人就是云南“乌铜走银”第七代传人李从仲。

李从仲曾用2000个饮料瓶做实验,研究九曲鸳鸯壶的工艺构造,花费两年时间才完成合适的机关设计模型,并将其制作成型。

在中国工艺美术界,云南“乌铜走银”曾与北京景泰蓝齐名,并称“天下铜艺双绝”,2011年6月,“乌铜走银”制作技艺被正式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寒冬十次求师学艺

“父亲曾经是做银饰的手工艺人。”李从仲的儿子、现在是云南“乌铜走银”第八代传人的李志明向记者介绍道,“父亲老家在四川农村,早些年在晋宁打工时发现了‘乌铜走银’的神奇,并决定学习,其实就是为了学门手艺好谋生。”李从仲当年四处拜访,最终找到了“乌铜走银”的第六代传人金永才老师。

由于“乌铜走银”传内不传外的规矩,金老师一开始不肯收李从仲为徒,并给出了三个理由,一是“乌铜走银”只传云南人,而李从仲不是;二是“乌铜走银”技艺难且精,李从仲吃不了苦;三是李从仲学艺是为了谋生,其心不诚。

但这些并没有使李从仲放弃,吃了闭门羹的他更加坚定了学艺的决心,先后十次来到金永才家中,开诚布公。此外,李从仲还将自己的户籍从四川迁往晋宁,让自己成为一名云南人。在寒冬之中的第十次拜访,金永才见其诚心与毅力,最终收下了李从仲,开始传授“乌铜走银”技艺。

在金永才的指导下,李从仲花了三年时间掌握“乌铜走银”技艺,同时也促成了金永才收徒授艺的局面。作为大师兄的李从仲,不但尽得师傅真传,还在技术方面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传承独特制作技艺

“叮叮叮……”李志明坐在家中的手工作坊里,眼睛盯着手中一块乌铜片,两只手一手扶着錾子、一手握着小锤,以每秒钟三下的速度不停敲击錾子,而錾子的下方,一只传说中的瑞兽身影渐渐浮现。

李志明做的这件艺术品用的就是“乌铜走银”制作技艺,师从父亲李从仲。

“乌铜走银”制作技艺是云南一种独特的铜制纯手工工艺。据金永才介绍,匠人须掌握冶炼合金、雕刻造型、书法绘画、微雕等技艺。以铜为胎雕刻各种花纹图案,然后将熔化的银(或金)水填入花纹图案中,冷却后打磨光滑,经过特殊处理后底铜自然变为乌黑,透出银(或金)纹图案,呈现出黑白(或黑黄)分明的装饰效果,古色古香,典雅别致。由于一般以嵌白银为主,故称“乌铜走银”。

传统的“乌铜走银”器具主要以烟锅、烟盒、香炉和文房四宝为主,但是李从仲将其发展到了花瓶、酒壶、茶壶等大型器具上,同时还对器物的外形进行创新,除了圆形,还有中字形、鼎形等。四灵香炉、僧冠壶、倒转乾坤壶、凤鸣钟灵壶等广受市场欢迎的器型均来自李从仲的用心钻研。

作品获得市场认可

在时间的长河中,“乌铜走银”传世者甚少。这是因为“乌铜走银”为传统手工生产,每年制作的作品非常有限,且历史上这项技艺世代独传,工艺配方秘不外传,会此工艺的人很少。

但如今,李志明告诉记者,“目前在晋宁,做‘乌铜走银’的手艺人增加了不少,每家的设计、器型、图案都各有特色。”由于之前是做银饰出身,李志明的作品也结合了许多银饰设计的灵感。

据了解,现在一些来自北京、上海、台湾、香港等地的收藏爱好者特别青睐李从仲的“乌铜走银”作品,这为他带来了每年上百万元的收入。他创办的“铜晋堂”也已是晋宁文化产业的一张靓丽名片。

随着“乌铜走银”作品获得市场认可,李从仲的精湛技艺和钻研精神也得到社会称赞。2009年,李从仲被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聘请为“特聘专家”,2010年获得了云南“工艺美术师”专业技术职称,并在2014年被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被称为云南省金属工艺大师。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