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昆原创小剧场昆曲《长安雪》可以说是当下小剧场戏曲创作中的一匹小黑马,它在古典与现代邂逅中呈现出新旧相融的特色。
唐传奇被认为是中国文言小说成熟的标志,是远古神话、魏晋志怪以及民间说唱发展形成的、一种以史传笔法写奇闻异事的小说体式。从志怪到述人,是唐传奇的一个转变,此时的人物描绘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尤其擅写女性,比如《莺莺传》里的崔莺莺、《离魂记》里的倩娘,都是代表人物。
《长安雪》虽是完全原创的作品,但带有浓厚的唐传奇色彩。剧中女主角罗娘并非人类,而是一个由千年藤萝修炼而成的仙,居于终南山,与书生李山甫爱慕生情成为夫妻。由仙到人,编剧闫小平对罗娘的设定也是一个“养成”的过程。在短短100分钟里,罗娘经历了从不谙世事到懵懂,再到任意而行,最终悔不当初的一个过程。
《长安雪》全剧分为春、夏、秋、冬四个篇章,舞台背景梅、兰、竹、菊四爿屏面,应对罗娘与李山甫从相爱相恋到因利生变,再到李山甫落官,最后被罗娘救下的故事发展脉络,从舞台到作品结构到情节发展做到了统一,使整个故事更加完整饱满。
作为一个原创小剧场昆曲,《长安雪》在创新中不忘“守旧”,做到了从故事、人物和结构上都是依照戏曲剧本的创作方式进行,本着“写新如旧”的创作态度写一个故事,在立意上做拓展和深化,同时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
昆曲是重视文学的艺术,清代甚至有“重文学忽声乐”的局面。昆曲之美,不可否认有文辞之美,《长安雪》没有因为要符合现代观众的阅读习惯而选择过于直白的表达,而是保证符合曲牌规则的同时做到文辞优美。
编剧闫小平曾表示,“并不渲染传奇的诗意,而是想写出真实的人”,而这一点并不代表编剧不重视《长安雪》的文辞创作。毕竟,美文不等于好戏。编剧此言更可以理解为,符合曲牌规则、文辞优美只是昆曲创作的一个基础。
目前国内戏曲小剧场创作群体对小剧场戏剧的概念仍停留在照搬式的理解,而忽略了戏曲艺术的特殊性。回顾近20年国内戏曲小剧场历史,因为小剧场京剧的发端之作《马前泼水》的成功,戏曲人似乎看到了经典改编、反思经典是一条捷径,因此对此类作品尤其青睐,但是戏曲人才缺乏,原创乏力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2017年当代小剧场戏曲节上,有16部作品集中上演,但其中原创作品少,原创昆曲作品更少。
《长安雪》的出现可能会让更多人意识到:原创是小剧场戏曲更根本的出路。它可以从实验出发,培养优秀人才;还能从新作出发,在尽量节省资源的前提下发现经典的种子,培养成大剧场经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