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邵燕君:网络文学是理解当下世界的一把钥匙

2018-08-21 08:37 长江日报

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当代文学教研室的副教授邵燕君,8年前在北大开设网络文学研究课程,成为该领域最早的开拓学者之一。今年夏天,生活书店出版了邵燕君主编的《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这是她带领一群北大中文系硕博高材生整理的词典,用来帮助人们理解网络文学乃至整个网络文化的核心词汇,并以关键词的形式来勾勒网络文化的基本面貌。

1998年,痞子蔡的经典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开启了中国网络文学的先河。时至今日,网络文学走过20年历程,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而空前繁荣,从作家群体、作品存量、读者群落和广泛影响力等指标来衡量,网络文学成为不可轻视的文化大现象,并深入渗透影视、动漫、游戏等行业。

《长江日报》读+周刊专访了邵燕君,从学术的角度认知和梳理中国网络文学20年。她认为网络文学正在成为当代文学的主流,也是理解当下世界的一把重要钥匙。

20年野蛮生长4亿用户,1400万创作者,输出海外

时间回到1998年。那一年,那英和王菲合唱的《相约1998》传遍街头巷尾;大众文化最受关注的电影叫《泰坦尼克号》,横扫第70届奥斯卡11项大奖之后的两个月,中国观众在本土大银幕看到了它,莱昂纳多从此成为中国观众口中的“小李子”,那句“你跳,我也跳”的台词是最动人的情话;最受欢迎的电视剧叫《还珠格格》,以琼瑶、金庸为代表的通俗文学势头仍猛,从锅碗瓢盆到笔墨纸砚,生活用品上印满了小燕子和夏紫薇。

那一年,电脑还不普及,网络还叫“因特网”,但是,已有一拨时髦派走在了时代前沿,在BBS论坛看到了一部网络连载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痞子蔡”和“轻舞飞扬”的爱情故事,成为70、80后的青春记忆。这部在当年备受热议的小说,其里程碑意义或许已被认知,但彼时,人们很难想象网络文学会在往后的20年里发展得如此壮大,电影、电视剧等大众文化娱乐方式都跟它发生如此紧密的关联。

时间来到2011年。这一年,人们称它“网络文学影视改编元年”,电视剧《宫锁心玉》《裸婚时代》《步步惊心》《倾世皇妃》《千山暮雪》《甄嬛传》席卷荧屏,穿越、后宫、裸婚、虐恋等网络流行的文学题材,成为大众审美趣味,制造着一波波文化热点。尽管金庸小说还在不断被翻拍,但新版《神雕侠侣》或《天龙八部》难再引起万人空巷的收视局面,除了老一拨观众偏爱经典版本,新一代观众已经有了新的喜好不失为一大原因。这时,人们才后知后觉地认识到,在商业化的推动下,野蛮生长的网络文学早已悄然转身,它不再依赖传统纸质出版,而是建立了自身完备的商业逻辑和创作法则,强势崛起。

时至今日,中国电影票房排行榜名列前茅的影片之中,《战狼》系列、《鬼吹灯》系列等都是网络文学贡献的生力军。而在电视领域,眼下全民热议的《延禧攻略》《香蜜沉沉烬如霜》《如懿传》等都出自网络文学,不只是年轻演员参演,不只是影响年轻观众群,周迅这样一线的“电影咖”也进入到网络文学改编电视剧的创作中,陈道明、于荣光、吴刚这样的正剧演员,也在演网络文学改编的电视剧《庆余年》。说网络文学成为了大众文化的主流,毫不夸张。

今年在杭州举办的首届中国网络文学周开幕式上,中国作协首次发布《2017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中国网络文学用户已达3.78亿人,其中手机网络文学用户达3.44亿人;中国45家重点文学网站的原创作品总量达1646.7万种,年新增原创作品233.6万部;中国网络文学创作队伍非签约作者达1300万人,签约作者约68万人,总计约1400万人。邵燕君表示,到了2018年夏天,中国网络文学用户可能已达4亿。

不只影响本土,近年,中国网络文学火爆海外的新闻屡见不鲜,《南方周末》甚至报道了一起神奇案例——美国男子扎徳失恋后用毒品自我麻醉,偶然接触到中国网络玄幻小说后一发不可收拾,追网文半年彻底戒掉了毒瘾。

作为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委员的邵燕君,曾在中国网络文学周上发言,“中国网络文学以其独特的文学魅力,借助互联网的传播优势,日益受到海外读者的追捧,成为中国文化产业输出的典范。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已从海外粉丝的自发翻译,向国内网站搭建海外平台发展。”

打破固执和偏见一次学院派的学术实验

与网络文学的蓬勃相伴相生的,还有不绝于耳的争议。以类型化小说为主的网络文学,尤以穿越、玄幻等虚构题材见长,浅薄等批评甚嚣尘上。但经过20年的磨合,网络文学与传统纸质文学之间的关系,也从剑拔弩张逐渐握手言和。

不久前,北京十月文学院举行了一场“传统文学VS网络文学”的论坛,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发言,颇能反映一些变化。他说,十多年前,网络文学大多缺少对时代主题的诠释,很多传统纸质文学的作家对网络文学的走红颇有微词,他本人甚至拍桌子斥责网络文学挤占了传统纸质现实主义题材文学的空间。但现在,快70岁的梁晓声,观念已大不相同,他认为,1000多万人参与网络文学写作,这么庞大的队伍通过网络平台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这是一件好事,也应该尊重读者对网络文学的选择和兴趣。梁晓声对网络文学的发展还挺有信心,他说,过去网络文学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为主要人群,题材偏爱情、虚构也可以理解,而伴随创作者和读者的年龄增长,网络文学的人群结构更加多元,更多接触社会现实,对人性思考更深,现实题材未来在网络文学中占据一席之地,也有极大可能。

作为国内最早研究网络文学的学院派,邵燕君对网络文学一开始就有一个基本的态度——网络文学就是当代文学。“我们的学科方向是当代文学,学术上,1949年之后的文学被称为当代文学,包括当下的文学。”她问道,“你说当下最主要的文学是什么? 有1400万创作者、4亿读者的网络文学,难道不是当代文学吗?”

邵燕君是60后,研究网络文学,走进网络空间,她也要不断打破壁垒,“2011年,我在北大开设网络文学研究课程,发现这个课堂上,同学们说的话和我平时听到的不一样。听不懂就去学啊,跟小朋友们混! 一篇不带网络话语的网络研究论文,不但面目可憎,而且根本是隔靴搔痒。”

邵燕君带领的《破壁书》团队,是一支由十几位北大中文系学生组成的年轻研究团队,他们兼具内涵与前卫。“这个团队特别活泼。”说到这群“小朋友”,邵燕君的语气欢快起来,“北大的政策比较开放,在学术体制上很鼓励研究网络文学,硕士博士论文都可以做,我们也有很好的学术团队。这些年轻学者把自己的爱好作为学术研究对象,也构成了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学术生产点,大家都非常happy(愉快)。”

《破壁书》的副主编是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王玉玊,她致力于网络文学、流行文化研究,同时也是资深“二次元宅”。王玉玊在《破壁书》的编后记里介绍,这本书的大部分作者都是各种网络圈子里的“常住人口”,比如林品(北大中文系博士毕业,目前在首都师范大学任教),他是“哈利波特”圈的知名Coser(角色扮演爱好者),李强和云飞是网文评论区的活跃分子,在写论文之外还贡献着优质长评,云飞还是最早把中国网络小说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情况介绍到国内的研究者……这些成长于网络时代的年轻一代学者,对网络文学、网络文化,有一股天然的亲近感。王玉玊毫不遮掩地写道,“创造了(《破壁书》)这一切的,是爱啊!”

邵燕君则总结,《破壁书》是一部出自学者粉丝之手的“有爱的词典”,是中国第一代网络原住民为自己写史。破天荒地,这些“八九点钟的太阳”们,居然有了话语“立法权”。

“我承认,在这个媒介变革的时代,突破现实和网络之间的次元壁垒,是一件非常有难度的事,但大家确实需要树立自觉破壁的意识,因为这是现实。破壁应该是双向的,习惯网络的年轻一代要走出来,认识传统的现实世界,老一辈也要勇敢走进去。”邵燕君判断,“现在引领网络文学和网络文化的还是亚文化青年,等这些亚文化青年将来变成有文化权力的人,可能评判体系会逐渐发生改变。”

作家刘慈欣在《三体》里塑造了绝不交流想法的“面壁人”,但在滚滚而来的时代变迁之下,而今需要的,显然是更多“破壁人”,打破自身的固执和偏见。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作者:黄亚婷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