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七夕节的复兴:共建共享过七夕

2018-08-17 08:14 中国文化报

农历七月七日的七夕节,是我国民俗大节之一。它自汉代产生以来,不断传承发展变化。虽然近现代以来一度衰落,但近几年又重新焕发生机,以新的姿态迅速进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

七夕节的复兴,与近年来全国上下对传统节日的普遍重视密不可分。我国传统节日历史悠久,近现代一段时期,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价值被忽视,人民过节的热情被抑制,由此造成传统节日的整体式微。本世纪以来,在新的时代情境中,国家不断出台政策、采取措施,充分肯定传统节日的价值与意义,积极促进传统节日的传承与振兴。2005年,中宣部等发布《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从国家层面高度评价了传统节日对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2006年,包括七夕节在内的六大传统节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四大传统节日被列入国家法定假日;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所有这些,不仅为全社会如何看待传统节日提供了正确导向,大大激发了民众过好传统节日的热情,而且为过好传统节日提供了必要条件,传统节日的生态环境由此得到巨大改善,传统节日重振态势明显。七夕节的当下复兴正是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但与其他传统节日相比,七夕节的复兴有其鲜明的特殊性。它复兴的直接因素是回应西方情人节的传入。在回应的过程中,人们一方面积极开掘传统,从七夕节的既有习俗中寻找爱情因素;一方面用开放包容的心态采借西方情人节的文化符号,为我所用;与此同时,又延伸出彩虹鹊桥、相亲大会、情歌对唱、抛绣球、放飞许愿灯等诸多具有中国元素的文化符号与活动,从而丰富了七夕节的习俗活动与文化内涵,使原本以乞巧为主题的七夕节出现了明显的爱情节转向,很大程度上契合了当代人的价值观念和社会需求,增强了七夕节的吸引力。七夕节是传统节日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通过利用传统文化要素,形成新节俗、赋予新内涵而实现振兴的典型例子,它深刻地揭示出一个道理:传统节日只有立足传统之根,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才能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当然,七夕节的复兴只是刚刚开始,过好七夕节还需要在因时制宜、融古开新上下更多功夫,而这有待于政府、学者、社区、学校、商家、媒体和社会成员等多种主体,既各司其职,发挥各自优势,又协同努力,共建共享。各级政府应该继续充分肯定七夕节的当代价值和积极意义,并认真遵循《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的五条基本原则,积极弘扬七夕节所蕴含的忠贞不贰的爱情观,夫妻和睦的婚姻观,勤俭持家的家庭观,敢于担当的成人观等;相信民众在节日生活方面的创造力,减少对民众节日生活的过度干预,并为民众过好节日搭建宽广优质的活动平台。学者可以跟踪调研七夕节的新变化,全面呈现七夕节的地方文化传统,系统梳理七夕节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基本走向,并进行文化阐释,为保护七夕节的文化多样性并更深地扎根生活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持。商家在七夕节复兴过程中,不仅提供了过节所需的物品和服务,而且提供了节日活动的空间,并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节日本身,是七夕节向爱情节转向的重要推动力。社区有必要采取多种措施调动居民的积极性,举办社区七夕文化活动,使社区成员享受七夕的乐趣,体悟节日的内涵。民众需要养成对七夕节的文化认同,形成对七夕节的传承自觉,并根据自己的需要,推陈出新,择善而行。

无论从小的还是从大的方面说,过好节日都格外有意义。相信七夕节这个拥有浪漫名字和浪漫气质的传统节日,在多方共建中会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而在共建的过程中,人们也会共享这个节日的文化,并因此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幸福、更美好。

(作者系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研究员。该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及其传承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作者:张勃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