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李修文:回归大地的虔诚书写

2018-08-14 08:43 长江日报

日前,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揭晓,李修文的《山河袈裟》荣获散文奖。这部作品的获奖实属意料之中。自去年出版以来,它不仅受到评论界的普遍好评,而且受到读者的广泛赞誉,可谓“叫好又叫座”。这部作品的获奖,对当代散文创作乃至当代文学的发展,具有路标性意义。

李修文成名甚早。早在“70后”作家群集体亮相文坛之初,他就以鲜明的“叛逆”风格而引人注目。他创作过不少中短篇小说,大都带有先锋文学的痕迹:一类是对传统文学经典进行解构、颠覆和拼贴,像《大闹天空》《王贵与李香香》《心都碎了》《解放》《西门王朝》等。这些作品以戏谑的语言颠覆历史人物和文学人物的固有形象,着力表现其恶劣的道德、变态的行为以及世俗化的一面,在对传统伦理价值的激烈破坏中表达对于历史的强烈质疑,呈现出鲜明的狂欢化和游戏性特征。一类描写现实生活,如《地下工作者》《洗了睡吧》《小东门的春天》。主人公多是一些莫名其妙、行为怪异的疯子或精神病人,处在自虐或梦游的状态,生活场景怪诞可疑,充满不确定性。小说在“循环”“空缺”等非逻辑叙述中传递出阴郁、荒诞、残酷和暴力的气息,充满了虚无感。而他的长篇小说《滴泪痣》和《捆绑上天堂》则以“爱与死亡”为主题,细腻地书写了人的两难生存境遇,将爱的圣洁、浓烈和唯美刻画到极致,在重塑古典爱情理想的同时,传达出生命的绝望感和虚无感。这两部长篇成功地糅合了精英写作与时尚写作的元素,在美学风格上呈现出混搭性,受到读者追捧。李修文的小说深受日本文学的影响,追求一种精致、感伤、孤独而颓废的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但在整体上仍然没有脱离“青春写作”模式。

进入新世纪之后,一度喧嚣的“70后”作家群出现分化,整体上显得沉寂,李修文也将主要精力转向电视剧创作。2014年,他编剧的电视连续剧《十送红军》在央视播出,凭借对革命和人性的全新阐释以及新颖的叙事手法赢得广泛好评。此间,他开始大量写作散文,进入文学创作的调整期。

到了2017年初,李修文推出了《山河袈裟》。这部散文集聚焦“人民与美”,记录了转型期中国社会的复杂形态、人性挣扎和命运的多变。他一改过去小说创作中的“青春写作”模式,以阿甘本所说的“同时代人”的眼光审视历史、社会和人生,裸裎灵魂,融入生活,深入人民,完成了精神上的涅槃和灵魂上的死而复生。用他在创作谈中的话说:“是的,人民,我一边写作,一边在寻找和赞美这个久违的词。就是这个词,让我重新做人,长出了新的筋骨和关节……”他对世间万事万物怀有高度的敏感,虔诚地去体验和发现普通人的传奇,以巨大的怜悯之情去关怀他们的存在,去发掘人生困境中的诗意。他着力张扬底层小人物的“深情”“重义”,对“人民”表现出一种近乎宗教般的虔诚和崇拜。他在更加宽广的维度上思考生死、爱欲、名利,既有道家的生命超脱,又有儒家的入世情怀……像《羞于说话之时》《枪挑紫金冠》《每次醒来,你都不在》《长安陌上无穷树》等篇章,其用力之猛、命意之深、遣情之浓、造语之新,产生了一种极致而鲜明的美学效果。而且,他的散文语言充分风格化,典雅、干净而隽永,富有穿透力与重量感,张扬了现代汉语之美。

鲁迅文学奖是文学界最重要的奖项之一,《山河袈裟》的获奖不仅是对李修文个人创作成就的表彰,更是对文学正道的肯定和张扬。李修文以真诚、明亮的写作,为被庸俗化了的“人民与美”进行了正名,也为苍白、琐碎而平庸的散文创作开辟了新境界。他不仅寻找到了自己的“正信”和“袈裟”,而且恢复了文学应有的尊严与力量。正是因为他和石一枫、李云雷等人的存在,70后写作拥有了更为开阔、深邃的面向。在流行美学强力规训的氛围之下,这一代人不再显得那样驯服和单调!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