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网北京8月12日讯(记者 纪敬)8月12日,第二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传统作家与网络作家对话”活动在北京十月文学院举行。传统作家梁晓声、李敬泽、梁鸿和网络作家蒋胜男、董哲、红九,围绕文学的现实性和理想性,聚焦现实题材创作、如何打造文学精品、如何继承文学传统、如何共融共生等话题进行对话。
8月12日,第二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传统作家与网络作家对话”活动在北京十月文学院举行。千龙网记者 纪敬摄
梁晓声:网络文学要有向文学品质致敬的自觉
从《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到《雪城》《年轮》再到电视剧《知青》的编剧,梁晓声一直坚持现实主义写作,创作了大量的知青文学作品。如今年近古稀的他一直在思考文学的价值和意义,以及文学和现实的关系。
“现实主义就是写人在生活中是怎样的,写得越真实越好。这个真实又都是个人体验、眼界的再现,也不代表生活的真实。”梁晓声觉得当代现实题材的好作品太少了。“阅读和写作一定和年龄有关。网络文学的创作非现实题材要多一些。像董哲才39岁,45岁的时候不要你接触现实题材,你都要接触,一定会跟你原来的写作是不同的。”在梁晓声看来,他的年龄就是要做“文学多样化方面的拾遗补缺”。
梁晓声认为,网络文学的作者要有向文学品质致敬的自觉,当这个自觉和自身作品结合越多的时候,网络文学一定会更让大家刮目相看。
董哲:网络文学的竞品是即时传播的信息
第一代网络写手、编剧董哲见证了这些年网络文学的发展和变化,“无论传统文学还是网络文学以哪种形态存在,文学就是文学,以内容为本质的核心是永远不会变的,内容为王永不过时。”
网络文学出现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信息通过互联网零成本进行即时传播。董哲认为,当读者在看网络文学作品时,第一时间对标的不是同级别的作品,而是同级别的信息。一部文学作品的信息量是不可能和网络平台现在所覆盖的信息对等。“网络文学的竞争对手则是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信息,也是网络文学书写现实题材所面临的一大困境。”
李敬泽:网络文学不必身份焦虑
文学评论家、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经常出席各种文学论坛,与众多作家、评论家进行思想交锋,但是就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进行对话,他认为这本身就是“焦虑”的体现。“网络文学是新生物,总是在整个文学体系中进行自我论证,到底是谁,有什么意义?没必要拼命论证网络文学的合法性。网络文学的读者有3.5亿,还焦虑什么?”
“这个世界上需要不同的物种,总在想突破别人的边界,不如想着怎么突破自己的边界。”李敬泽认为,网络文学就是通俗的、大众的文学。通俗文学是给予人们心理的补偿和情感的抚慰,同时需要主流的、好的价值观来支配这个梦幻机制。而就文学写作来说,“无论哪个时代的作家要面对现实的活生生的经验进行书写都是最难的。网络文学,在这方面还需要深入的探索和思考。”
蒋胜男:正能量从负能量中涌现才显得难得
网络作家蒋胜男觉得,优秀的文学作品不是当时说出来的,而是要延后一个时代评判的。“现实作品如果百分之百的还原现实,大众不会感兴趣,已经从微博、微信上都知道了。为什么那么多人爱看宫斗戏,就是通过非现实的‘壳’装载对现实的生存焦虑。”
“正能量”一直是文艺创作的关键词,“有阴影才能突出光。一个作品不能有负能量的话,正能量是一片白茫茫,正能量是从负能量中突出来,才显得极其难得和值得追求。如果对于文学作品的审核、审查,再稍微放宽一点,会看到很多精品的出现。”蒋胜男说。
梁鸿:网络文学就是某种意义的通俗文学
非虚构作家梁鸿指出,写作通俗文学就是满足一些大众的心理。好的文学不单是理想化的表述,也不单是对某种理想的张扬,而会让读者觉得生活还可以这样理解。
“今天在谈论网络文学,其实就是某种意义的通俗文学。在这个意义和风格上,把人性的美好及人与社会之间复杂的纠缠写好,就是非常好的作品。”
红九:创作来源于现实才经得起推敲
晋江文学城的作者红九曾获2017年茅盾文学奖新人奖的提名,其作品都是来源于职场和自己的生活,对于现实题材的创作也有一定的感悟。“如果不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创作就会很浮,经不起推敲,很难得到读者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