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讲好中国故事,不妨多些日常叙事

2018-08-10 09:02 中国文化报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周年。“一带一路”蕴涵的创造性智慧与经验,对正在寻求发展道路的多国领导人和期待美好生活的海外民众有着巨大吸引力。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主动设置议题,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丝路精神”,回应国际社会对于共同发展的关切,事关中国在未来是否能够拥有理想的发展环境,事关“一带一路”行稳致远,为此我国不少主流新闻媒体已经发力。不过,笔者在从事相关采访工作的过程中发现,国内外民众对“一带一路”的了解还比较有限,认为这只是“国家外交事务”而与己无关的不在少数,在海外,“‘一带一路’威胁论”尚有市场。这与我国新闻媒体的海外受众覆盖面直接相关,也与报道内容本身有关。观目前媒体关于“一带一路”的报道,宏大叙事多,日常叙事少;说道理的多,讲故事的少;经济报道多,文化新闻少。

宏大叙事是必要的,但日常叙事的贫乏,将损害中国故事的可信度。端出“高大上”的宏大篇章易,写作接地气的生活故事难;陈列工程项目成果易,描述工作过程与场景难;展示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易,刻画奋斗面貌和心理认同难。摆出串串数据、罗列抽象概念,还算不上讲好了中国故事。而且,将“故事”虚化的报道方式,容易将“中国故事”这一生动的提法变为新的“套路”,这是我们应当特别留意避免的。只讲道理的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是有限的。在坚定自信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将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视为不证自明的“全球真理”,自说自话、生硬灌输,而要从差异中寻求沟通的支点,选取生动的人物和事件,展现共通的喜怒哀乐,将具有独特内涵的丝路故事、中国故事呈现在全球传播的语境中。如此,我们讲述的故事才能成为世界故事的有机构成,才有助于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新闻媒体将主要笔墨倾注在外交、经济领域,是由“一带一路”建设的阶段性特征决定的,无可厚非。不过,支撑“一带一路”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这“五通”当中,民心相通最微妙最具挑战性也最为根本。情感共鸣往往无法由政治、经济类新闻引起,却正是文化新闻发挥作用的“用武之地”。我们不仅要回应海外精英阶层的关切,也要反映“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普通民众的诉求,他们关心政治、经济、军事,也希望了解同为普通人的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需要能够带来愉悦的文化、艺术、体育、时尚信息。如今,我国与“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热络频繁,为文化新闻提供了较为充足的资源,若能从中采撷一些富有当代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的真故事,或将起到四两拨千斤之效。

“一带一路”是新闻富矿、故事富矿,其覆盖面之大、涉及人群之广,途经地域文化之丰富、历史之厚重,为我们提供了海量线索和精彩素材。“一带一路”建设征程启动五年来,无数国人怀着开辟新事业的热情与雄心穿梭于亚欧大陆之间,众多外国人士来到中国寻求东方智慧,此间更有大量鲜活的故事在上演,一位位“一带一路”建设参与者、工作者亟待关注,一个个饱含温度的中国故事正待讲述,一个个中外交织的“一带一路”故事等待着我们去发现、挖掘、呈现。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作者:叶飞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