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9年60个边防连 董夏青青推出《科恰里特山下》

2018-07-28 08:49 北京日报

来源标题:军旅女作家董夏青青9年走访60个边防连,推出新书《科恰里特山下》 “谁能熬住,谁就是英雄”

军旅作家董夏青青今年31岁,日前来到北京单向空间与读者聊写作,只是短暂的停留,她就要急着赶回新疆,那里还有40个连队等着她去走访。董夏青青在新疆呆了整整九年,那些过去的日子,还有吃过的苦,都化作了一本新书《科恰里特山下》,这是董夏青青别样的青春记忆,也是一份超越她年龄的厚实的文学记忆。

人物自己完成“纸上人生”

董夏青青身材瘦削,没有穿军装,但她的眼神明澈、坚毅,透着女军人特有的干练。

9年前,董夏青青从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新疆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这些年,她多次前往博尔塔拉、伊犁、和田、喀什、阿克苏等地的边防连队,与基层官兵同吃同住。这些基层官兵的生活、感情困顿、内心挣扎,最终变成了短篇小说集《科恰里特山下》。

在这部小说集中,书中人物原本因为家庭氛围影响选择从军,却在军队生活中渐渐找到不同于父辈祖辈的那种自己想要真正守护的东西。面对苦寒生活,有的人选择前往沿海地区,甚至退伍出国;有的人,因继续留在边地,妻子与他们离婚;有的人,因长期在边地生活,身体受到严重损害,不能开口说话;还有的人,常常梦见掉入冰窟的战友的脸,想象假如掉进去的是自己……书中所有人物都有原型。

董夏青青的小说没有故事,甚至也不见成形的情节,完全是生活的片断,甚至碎片,有一种几近原生态的质感。董夏青青坦言:“我不能用三言两语遮蔽他们十年五载的生活,不能假装洞察一切,把自己的声音安在他们嘴上。我更倾向于在大量现实素材的基础上,通过虚构的情节安排,让人物自己行动,自己说话,完成自己的纸上人生。”在她看来,这既是对这些人曾经如是活过的纪念,亦是对一种荣誉生活的尊重,不让他们在作者的陈词滥调中,失去击打人心的力量。

评论家傅逸尘注意到,作者专心叙述和描摹边疆基层官兵与普通人的生活,不去刻意张扬英雄主义与爱国主义情怀,反而任性地为他们的生命与存在涂抹上一层苍茫辽远的底色,营造了一种沉郁悲壮的情绪。

官兵带给她丰富精神补给

9年前,董夏青青跨出大学校门,选择去新疆,去实现她从事专业文学创作的梦想。

董夏青青是独生女,她的选择即便在军人出身的父亲看来也无法理解,他甚至咆哮过,“为什么做这么愚蠢的选择?!”妈妈也心疼女儿,而同学们也不理解,一位学妹向老师哭诉自己被分配到四川偏远之地,但瞬间又找到了平衡,“我想了一下,比董夏姐强多了。”

严酷的现实更表明,军旅作家真不是那么好当的。董夏青青还记得第一次下连队是2009年,卡赞河边防连跑了快两个月。那时候经验不足,哪里有人就往跟前凑,士兵的友好、善良温暖着她。连队里没有女性,没有女厕所,董夏青青就用包装箱剪成一个小牌,写上“厕所有人”,挂在门上或门把手上。

“我现在天天做面膜,下连队都涂口红,就是想以最好的状态出现在大家面前。”军旅女作家是部队的珍宝,董夏青青对此感同身受。去年,她到特战旅和营长聊到了凌晨一点,一壶荞麦茶泡了冲、冲了泡,营长幽默感叹,“如果是两个男的,有什么聊的呢?”作家则乘机“煽动”情绪,“咱们也别闲扯了,再给我爆点料。”营长一发不可收拾,将自己和战友的感情、自己的家庭,聊了个透。还有胆大的战士会嘘寒问暖表达关心,“虽然我不能给你什么,但有一颗爱你的心。”女汉子董夏青青则会回一句话安抚:“咱们都是兄弟。”

多年来,董夏青青到过最北边的白哈马边防连、最西边的“西陲第一哨”斯姆哈纳边防连,深入走访了60个边防连。突遇冰雹、气温骤降、路途艰险、4000米以上高海拔等等对她而言成了常事。她的身体也因此遭受伤害,每次从边防连回来都要趴一周方能缓过来,体重也从大学毕业时120斤,降至不足百斤,中药去年喝了一年。

但和官兵们朝夕相处,董夏青青从脆弱变得坚强,“不管什么样的条件也要活下去,再艰难也要创造条件好好地活下去。谁能熬住,谁就是英雄。”她说,是官兵们带给了她丰富的精神补给。

在青春时光做了最对的事

“把文学当成信念,我们这一代不会说出来,但是心里还是会这么想。”董夏青青说。她所在文艺创作室现在只剩下她一个人,每天都要处理各种杂事,她真正的身份其实是干事,不时会写点儿动画片脚本。

老一代作家的影响,董夏青青从未忘记。董夏青青很喜欢孙犁、徐怀中的文字,“那些文字干净、纯粹,他们看到的是真实的、最美的、最闪光的地方。”她至今还时常回味徐怀中作品中的细节:中越自卫还击战,越南女孩被俘虏,女孩看中国战士长得英俊,心生爱慕,拿起药瓶说明书就给战士写小纸条。残酷战争中的美好,被作家细致书写。董夏青青更记得,来到新疆后,军旅老作家周涛一再告诫她,“可以跟除了文学行当以外的人打交道,剩下的时间专心写作,文学圈的聚会不要去,对你没有什么实质的滋养。应该到田野里,下到基层部队去。”

“我特别喜欢刘慈欣,他可以靠想象写作,但我不行,毕竟我的虚构能力仅限于在事实材料的基础之上。”董夏青青小时候练书法,老师告诉她,每一个字的一笔一划都有出处,书法就是先继承后求变。她想,文学写作也是同样道理。

刚去新疆时,董夏青青写了《胆小人日记》,拿去给新疆作家刘亮程看,她信誓旦旦地说,以后会写得更好。谁知刘亮程的回答让她记忆深刻,“这句话我听很多作家说过,但事实上写得最好的很多时候其实是最开始那篇。”对董夏青青来说,这已经不重要了,她在自己最青春的时光里,做了最对的事情,这让她非常满足。

责任编辑:张嘉玉(QC0006)作者:路艳霞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