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上午,“仰望非遗——京津冀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专题研讨会在京召开。图为座谈会现场。千龙网记者 张静摄
千龙网7月13日北京讯(记者张静)7月13日上午,“仰望非遗——京津冀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专题研讨会在京召开。此次座谈上,二十余位专家深入探讨三地“非遗”联合保护的现实意义与实现途径,为全面了解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现状,进一步扩大北京历史文化遗产“金名片”的影响力,发挥了文艺评论对文艺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京津冀地区拥有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区域内农耕、游牧、渔猎三大文明系统曾碰撞融合,在中华文明版图中占有重要而突出的地位。京津冀三地山水相依,地缘相接,不仅具有地理上的整一性,自古以来,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许多文化习俗和文化传统表现出明显的同源共生、相通共享的特征,存在交叉传承的基因,承载着共同的文化记忆。其中,首都北京既有突出的皇家文化遗存,也有享誉中外的国粹京剧,还有以“燕京八绝”为代表的工艺美术技艺以及各类皮影、剪纸、曲艺、舞蹈等民间艺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它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因此必须在活态传承流变当中发展。当下,如何全面对这些独特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整理、保护和传承?如何深度发掘和阐释这些文化遗产的内涵?如何找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提升首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引领性,推动京津冀创新协同发展和北京市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这些问题日渐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
围绕上述话题,与会专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北京市东城区非遗中心主任、北京京城非遗人才创新发展联盟秘书长杨建业在座谈会上说:“现在很多非遗传承人,大量的时间参加政府的展示宣传、学校教学,留给制作非遗作品的时间非常少,这样严重影响非遗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技艺没有提高何谈传承非遗?目前我觉得‘非遗文创’对非遗是一些误导,‘文创’对非遗本身没有好处,拿走非遗的一部分东西了,所以北京京城非遗人才创新发展联盟准备,抓一些非遗的高能项目,能够变现的项目,做一些非遗里边的LV。希望更多人加入联盟机构共同促进非遗的发展。”
中国民协活动管理处处长、中国节日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侯仰军在研讨会上说:“这些年根据我在中国民协包括中国评协任职,我的感想作为民间文化的传承必须有以下步骤。首先要有调研,第二就是探究,如果不探究它本来的东西,你会发现你在传承中处处碰壁。第三,如何传承的问题,传统文化糟粕与精品是共存的,必须舍弃糟粕的东西,不能一概的传承。在传承中如果不进行创新性发展,创新性转化也是走不远的。所以应该适合时代的发展创新和发展既要不忘初心也要与时俱进,不忘初心就是某些非遗项目原汁原味,与时俱进,就是有一些东西要发展。”
此次研讨会是市文联“2018北京文艺评论热点现象研究”系列研讨活动的第四场。今年,市文联将始终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精神,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大力推动传统文化、地域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紧密结合当下北京地区文艺新形势新任务展望未来,开展更多理论研讨活动,充分发挥首都北京古都文化、京味文化、红色文化、创新文化的优势,积极发挥文艺评论对文艺繁荣的促进作用,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广泛团结和引导首都广大文艺工作者,为新时代首都文艺发展建设凝心聚力,为打造新时代首都文艺高峰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