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暑期看戏 | 《孔门弟子》:介于话剧与戏曲之间的独特韵剧
2018-07-10 13:27 千龙网

微信图片_20180709162006

7月7日,第七届“圆梦中国·春苗行动”北京市优秀少儿题材舞台剧目展演剧目《孔门弟子》在北京9剧场行动剧场连演两场。(千龙网发 主办方供图 张睿摄)

7月7日,第七届“圆梦中国·春苗行动”北京市优秀少儿题材舞台剧目展演剧目《孔门弟子》在北京9剧场行动剧场连演两场,作为介于话剧与戏曲之间的“韵剧”,《孔门弟子》台词节律押韵,举手投足带有戏曲韵味。

总编剧、总导演孙惠柱专门为《孔门弟子》在北京的演出创作了其中一折《撞见狐狸》,并期待《孔门弟子》不仅在展演上与孩子们见面,还能走进他们的生活,“希望戏剧成为老百姓的日常活动,这样中华民族全面素质都会获得提高。

wwzjy2018071001

《孔门弟子》总编剧、总导演孙惠柱。千龙网记者 张嘉玉摄

《撞见狐狸》北京首演

《孔门弟子》由上海戏剧学院综合艺术教育教研基地出品,于2010年首演,多次在学校及戏剧节上登台亮相,曾赴韩国、印度、美国、意大利、保加利亚多地演出。

此番将为观众上演《三人与水》《比武有方》《撞见狐狸》三折戏,借鉴小说《西游记》的创作方法——在孔子周游列国的史实基础上,塑造一个真实的、诲人不倦的夫子,虚构三个性格鲜明、渴望成熟的弟子。他们在周游列国途中演绎出一个个令人啼笑皆非又发人深省的故事。剧目用诙谐幽默的故事讲述传统文化,摒弃一本正经、高台教化的说教式灌输,让孩子们在兴趣中走近中国传统文化。

微信图片_20180709161856

7月7日,第七届“圆梦中国·春苗行动”北京市优秀少儿题材舞台剧目展演剧目《孔门弟子》在北京9剧场行动剧场连演两场。(千龙网发 主办方供图 张睿摄)

三折戏之中,《撞见狐狸》是孙惠柱专门为北京演出而创作,灵感来源于传统故事《东郭先生与狼》、春晚小品《扶不扶》等,讲述师徒四人驾牛车走在路上,碰到一只奄奄一息的老狐狸,师徒产生分歧该信任还是防备,从而引发一系列具有现代意义的探讨。

在《比武有方》一折中,孔子来到兵家之国,孔子必须战胜将军给出的难题才能面见国军,孙惠柱让代表“和谐理想”的儒家与代表“计谋权术”的兵家进行思想碰撞,“要全面了解中国文化,最好还要考察二者乃至多者之间是如何对话的,而不只是各讲各的,无视他方的存在。”

微信图片_20180709161845

7月7日,第七届“圆梦中国·春苗行动”北京市优秀少儿题材舞台剧目展演剧目《孔门弟子》在北京9剧场行动剧场连演两场。(千龙网发 主办方供图 张睿摄)

话剧与戏曲之间的“韵剧”

《孔门弟子》改编自京剧《孔子》,使得《孔门弟子》具有介于戏曲与话剧之间的一种独特风格,孙惠柱为其取名为“韵剧”。

“每句台词从头到尾都押韵,有节律,举手投足都带上了韵律。”台词的合辙押韵是韵剧的一大特点。

除此以外,“韵剧介于没有程式的话剧和有严格程式的戏曲之间,有一些松散的程式。”孙惠柱把这种“松散的程式”比喻为乐高积木,乐高有标准件,这些标准件可以拼插成为千变万化的样式,韵剧排戏时就是用不同的方法去拼装,在头脑中回想出需要的那几块,用相应的办法拼在一起,让一切有了“规范”,使普及有了可能。

《孔门弟子》用传统审美结合现代精神,生、旦、净、丑荟萃孔子思想,戏中三个弟子性格各不相同,对应着戏曲中丑角、花脸、刀马旦的性格特点,令整部戏透着中国传统戏曲韵味。

微信图片_20180709161852

7月7日,第七届“圆梦中国·春苗行动”北京市优秀少儿题材舞台剧目展演剧目《孔门弟子》在北京9剧场行动剧场连演两场。(千龙网发 主办方供图 张睿摄)

让戏剧课像音乐课一样普及

《孔门弟子》是孙惠柱推广的“教育示范剧”之一,此外还设计了《悲惨世界》《老人与海》《鲁迅故事新编》等系列剧,“我的理想是将戏剧课像音乐课一样普及到中小学。”孙惠柱说。

孙惠柱曾在北美四所大学全职教授世界戏剧及剧作、表演、人类表演学等课程,90年代末,孙惠柱回国任教,曾任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研究生主任,曾撰写多篇文章主张推广戏剧教育。

“音乐课为什么全世界都能普及?音乐是最保守的艺术,钢琴、小提琴、胡琴、笛子等等都是从指法开始学习,有固定的音符和练习曲,你学很多年后才可以创造。”孙惠柱认为,戏剧课普及到中小学,也需要设计出这样的“规范”,技术性强、由浅入深,又富有艺术趣味,为此诞生的便是“教育示范剧”。

教育示范剧,即中小学上戏剧课使用的教材,一折大约20分钟,包含5至8个角色,戏份平均,没有龙套。课堂上全班分为几个组,一到两个学生担任导演,确保人人参加表演。一个学期,每周有一节课,每节课40分钟,一个学期便可呈现出一折戏,让戏剧课教学做到令每个学生有所收获,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动口、团队合作等现代社会所需的基本能力。

孙惠柱提到,北京戏剧界有位老前辈曾说过,现在戏剧界是过年、过节,不过日子。“希望我们在展演上演出的剧目能够成为常年运作的戏剧。《孔门弟子》作为示范演出,专门演给小孩子看,能够成为他们可以参与演出的日常活动。希望戏剧成为来百姓的日常活动,这样中华民族全面素质都会获得提高。”

人物简介

孙惠柱,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剧作家、导演。主要学术研究领域包括人类表演学、跨文化戏剧、戏剧叙事学等。著作有《第四堵墙——戏剧的结构与解构》、《谁的蝴蝶夫人:戏剧冲突与文明冲突》、《社会表演学》等。

导演作品包括《贵妇还乡》、《排队》、《苏州河北》、《中国梦》等。剧作包括《中国梦》(1987)、《挂在墙上的老B》、《明日就要出山》,越剧《心比天高》、《海上夫人》,京剧《朱丽小姐》、《红楼佚梦》、《徐光启与利玛窦》等。

责任编辑:张露汀(QC0001)作者:张嘉玉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