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携新书《那年 那信》与读者见面 敬一丹:记录的意义 后人看得更清楚

2018-07-03 08:00 北京晨报

来源标题:敬一丹:记录的意义 后人看得更清楚

68年时光,1700封珍藏家书,承载了五代人的痕迹。近日,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携新书《那年 那信》走进北京大学,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新书分享会。其作由磨铁图书倾力推出,书中敬一丹以“信中信”的方式与四世同堂大家庭的后代交流,引出“信”的故事。从1950年的情书,到2018年的“微信控”,在她看来,这些信里记录的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故事,千家万户的故事就像一块块小拼图,拼出了不同年代的世间图景。活动中,敬一丹分享了编写中的温情悲喜和家教家风的传承,此外,好友朱军、白岩松也到场分享各自与“信”的情缘。在接受北京晨报记者采访时,敬一丹表示,不想忘记,也不想让女儿不知,这平常的愿望使得她创作此书,“这本书是一个接力,要传给年轻的一代人。我觉得对于记录的意义,后人会看得更清楚。”

■创作心路

写这本书是不想忘

敬一丹生于1955年,父母从事法律工作,父母的爱情和人生追求有着浓厚的时代色彩。她小时候就发现,家里床下有个木箱子,里边放着妈妈爸爸的信。这种留存习惯影响了子女后代,家里的信越来越多,到近年整理时已有1700余封。对比网络覆盖、即时通讯的现代,那邮筒上绿色的记忆,那手写的、穿山涉水历经寒暑保留下来的信件,绝不仅仅只是一种纪念,更是一种在字里行间、岁月更迭中的回望。“回望,连接着昨天、今天、明天。” 正如敬一丹所说,记忆与记录给了我们纪念,记忆是本能,记录是自觉。

“为什么写这本书?我不想忘。”敬一丹说,我们走了那么多的路,付出那么多的代价,将来也会老,也会忘记。如果忘了,那不是白走这些路、白付出这些代价了吗。父母长辈会给我们讲故事,但我们有没有听过?有没有听懂?如果能够听懂的话,这些故事就会对我们了解过往的岁月特别感性、真实。对于信的这种文本,敬一丹好像有一种先天性的在意,她回忆,1998年《焦点访谈》最具锋芒之时,她曾写了一本书《声音》就是从成千上万《焦点访谈》的来信中选取的,写作时,她就有一种强烈的记录意识。“我就想,以后的年轻人如果想知道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中国老百姓都发出怎样的声音,这本书可以提供参照。”不同于那本,此次出版的新书说的是家,是一种柔软、深情的话题。“当然,这本书也是向我的父母致敬,当妈妈把家信整理成了一本家庭成员看的书时,我们都觉得妈妈太厉害了。同时,妈妈在编写家信的过程当中,我也知道了我的DNA是怎么来的,我为什么也喜欢记录这些事。”敬一丹称,母亲没当记者,但她充满了作为一个记录者的素质,以至于影响到自己。 

给父母做场焦点访谈

《那年 那信》关于记忆、关于回望,更是关于家,书中通过一个个细节传递着家教家风的传承。提起家教家风,小时候的一件事让敬一丹印象深刻。在她13岁时,父母去外地干校,由她管家里的琐事。“一天,妈妈临时从外地回家,她在厨房忙活,我和以前一样,在缝纫机前给弟弟们补裤子。一不小心,缝纫机针穿透了我的食指,妈妈见后大声喊来两个弟弟:你俩记住,二姐给你们补衣服,手指都扎穿了。她也不比你们大多少,才比大弟大三岁,她就替妈妈爸爸照顾你们……”敬一丹说,假如当年母亲把她抱怀里安慰,她立即就会哭,就会委屈。但母亲当时的做法让她唤起了积极心态,还培养了姐弟之间的手足情深。

敬一丹的家庭是四世同堂,一天,女儿看着奶奶在写字便问:你还会写字啊?听罢敬一丹顿时心中一惊,在孙女眼里她只是一位在厨房忙活的奶奶。“父母有过的经历后辈未必知道。所以我跟妈妈说,把你的职业生涯写写吧。”在记录中,她发现父母脑海中很多记忆都在淡漠,于是,敬一丹做了一个决定,给父母做一场焦点访谈。“我写好了采访提纲,问我爸,你小时候最爱上什么学?本来学医为什么不学了,去做法律工作了?我的爷爷是什么样的人?”说到这些,敬一丹慢慢红了眼眶,她说,幸好那时采访了父亲,如果再晚些采访,可能他也会忘记。“进行过很多焦点访谈的采访,对爸爸和妈妈的采访是让我内心最有满足的。”

■好友分享

朱军:落笔瞬间一定是真切的

由朱军主持的《信·中国》是央视推出的读信栏目,通过电视屏幕将“信”传递给广大观众。朱军认为,今天重提信件就是因为传媒方式不同,当下快餐文化盛行,碎片化阅读的年代与我们那时不一样。“有些时候书信是有用的,那个年代人交流的渠道很单一,我记得当兵时与家里至少有一两次的书信来往,我的成长起步与书信有关系。”

“为什么把文字和信拿出来?因为真的拿起笔写信时一定通过思量,落笔的一瞬间一定是真切的,而且写下的文字就是给特指的人看。”朱军提倡,生日的时候可以给爸爸妈妈写信,爸爸妈妈生日的时候也可以给他们写信,到一定的年龄说“我爱你”要写在纸上。因为对方不光可以感知,多少年后再拿起来更加有意义。“我现在老给我儿子写信,哪怕给他发短信的时候,我会说‘爸爸爱你’,我说十遍的时候他特别不愿意的回一句‘爸爸我也爱你’。”

白岩松:了解长辈的历史才懂得不易

“我坐在这知道专门给我出了一本书,因为我看到第一行字就是68年1700封家信,结果发现是人家父母的信。”白岩松幽默地开场说道,借这本书,他希望能够让所有年轻人了解自己父母的故事,了解爷爷奶奶的故事,了解一下家族经过了怎样的千山万水才那么有机缘地相遇。

白岩松会给每届他的研究生布置一个作业,就是把他们往上数两代家人怎么走在一起的路线图画出来。他说,之所以做这样的作业,因为自己曾做过测试,如今十个年轻人里有九个能写出爸爸妈妈的名字,但十个里却有九个写不全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的名字。“谁能写得清楚爷爷奶奶怎么相遇的?姥姥姥爷来时的路是怎样的?每次学生们都觉得这个作业看似太简单,回来的时候却哭着讲述作业。因为他们之前不知道长辈那么艰难,不知道经历了那么多的坎坷。”白岩松认为,了解国家历史太大了,把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到爸妈的地图画出来,就有特别重要的价值。

■对话作者

写给家人的信,把他们都看哭了

北京晨报:您的家庭氛围,给您的成长带来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敬一丹:很多事是我人到中年以后才感觉出来的。我第一次跟朋友说我家有一千多封信时,朋友睁大眼睛,非常惊讶,我以为谁家都能这样呢。而这时才觉得,我是多么幸运,我父母看重的是什么,就是这种精神交流、文字记载。

这本书里有一篇文章,说的是我妈妈后来带着痛感写了一件事,就是要跟孩子们说曾经烧掉了家里的一些照片,以至于所有人对爷爷都没有印象。妈妈要告诉我们,有些事不要忘记,不是烧掉了,这个人就再也没有痕迹了。这就是我妈妈对我的影响,她对于一些有价值东西是非常看重的。   

北京晨报:您书中给家里四世同堂写了信,这些信他们看到了吗?他们看后有什么感受?

敬一丹:首先,我把他们都看哭了。其实家里还有一些三四岁的孩子还看不懂,最后那封信写给最小的孩子。是说我妈现在变成了微信控,所以我写道,等你长大的时候,那时可能微信没了,新的东西又出现了,带领我们走向更新鲜的空间。其实我写这本书是一个接力,把我妈妈留下的东西梳理、放大,传给更年轻的一代。

留下记忆的意义,是受崔永元启发

北京晨报:能分享一下您现在的生活状态吗?

敬一丹:我除了离开《焦点访谈》,其他的也没离开,《感动中国》我还在主持,已经到了第16次,我希望接下来应该有更年轻的人接替我。其实我退休后,好像挺忙活,还增加了一些新的事儿。比如这种文字表达,让我找到了很愉快的感觉。我原来说话都是在《焦点访谈》,大家熟悉的样子,那个时候说话很职业,然而这本新书就更个人化了。

我退休以后写了三本,这是我的第八本书,这也是最个人的一本书。我没退休前的五本书都偏重于业务,退休后的三本书都偏重怀旧。《我遇到你》是回顾职业生涯的,《我,末代工农兵学员》是回望青春,《那年 那信》是回望家庭,曾经控制,现在我不加控制地在怀旧。有的时候,回忆是有痛感的,但我不想忘记,也不想让我女儿不知。

北京晨报:您认为这种个人回忆,对于社会来讲,最大的意义在哪儿?   

敬一丹:这是真实的、具体的、可感的。说到这一点时,我对我的同事崔永元做口述历史这个举动充满敬意。他做的口述历史就是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公众留下一份记录。我那时候曾经想,退休后帮他去做口述历史,那是多有意义的事。

责任编辑:陈莉(QC0002)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