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听何兹全讲中国传统文化

2018-06-27 09:12 光明日报

来源标题:听何兹全讲中国传统文化

2011年,百岁老人何兹全先生辞世。我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读书的时候,他当时被聘为国学院的学术顾问。在我的记忆里,各级同学从本科生到博士生对何兹老都非常敬重。何兹老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世纪老人,生于辛亥、长于民国、学于海外、教于祖国。因为出身于山东菏泽的书香门第,从大学起他就确定了要毕生从事历史研究的目标,三十几岁就成了傅斯年主持的中研院史语所的助理研究员。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到史语所工作为许多学者求之不得,可何兹老仍然坚持出国深造。回国后,他就一直在北京师范大学从事历史研究工作了。

作为历史学者,用何兹老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走的是胡适、傅斯年、陶希圣、钱穆众家老师的路”。作为世纪老人,他在研究历史的同时也在经历着历史。在晚年,他的学术素养与人生阅历已经浑然交融,令后辈们仰之弥高。1995年底,在台湾中研院及台北史语所的邀请下,已经84岁的何兹老亲赴台湾,参加傅斯年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并为新竹清华大学思想文化史研究室的学生们作了一场讲座。

这场讲座的文稿很快被整理成书出版,并不断再版,最新的一版被列入北京出版社的“大家小书”系列。在一些读者看来,这次讲座的内容可能并没有什么所谓的前沿、创新,也没有惊世骇俗的言论,但是,在我看来,这本名为《中国文化六讲》的小册子,其内容十分值得玩味。一方面,这是一段祖国大陆历史学界和台湾历史学界交流的佳话;另一方面,当时何兹老已经进入晚年,他实际上将此次讲座作为他一生学术由博返约的初步总结,包含了他通过历史来评价中国文化的整体看法。在此后的十几年间,何兹老在很多场合对其中的部分观点继续作了深化。但这次讲座,最能传达他晚年对中国文化的总体看法。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这本书看似朴素寻常,“卑之无甚高论”,但细读后却发现并非如此。在朴素的语言和精短的篇幅下有深意存焉。翻阅全书,脑海里会冒出许多有趣的问题:这本书的题目围绕“文化”展开,但却又是以历史研究的方式呈现,一位历史学家在总结毕生历史研究的时候,却以文化为核心,是何缘故?历史与文化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偏偏选择这六个话题?是否足以概括何兹老的历史观念?这些问题越深入琢磨,越觉得有意思。用一句当前比较时兴的话说,就是在何兹老的这本小册子里,究竟有什么“微言大义”?

在开宗明义的第一讲里,何兹老认为有两个根源影响中国文化特点的形成,一个是外在的,即农耕生活;一个是内在的,即家族本位。我们当然可以说,这两个根源一个是古代的经济,一个是古代的宗法制度。但为什么这两点可以构成文化的根源?原来何兹老认为,中国文化里的天命、中庸等观念,都是建立在农耕生活基础上的;而文化中的忠孝、礼教、纲常等观念,都是建立在家族本位基础上的。这个论断,构成了本书的核心思想。

在此基础上,本书重点谈论了古代的政治文化。他用了四个字来概括,就是“走向专制”。这四个字包括了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角度。从历时性角度看,中国古代的政治是逐渐走向专制的,在早期是不能简单概括为“专制黑暗”的,而是到了后期特别是明清时代,才最终确立了专制主义的政治文化;从共时性角度看,何兹老提出了三个“变量”,即君权、平民权和贵族权,这三个变量此消彼长。而何兹老进一步指出,推动“走向专制”的恰恰就是上面所说的农耕生活与家族本位两个根源,“君权就是家长权的扩大”。

而依附于经济、宗法和政治制度之上的,则是思想文化,何兹老再次显示了他高度概括、纲举目张的水平。他用四个概念就精要地概括了古代的思想文化:天命观念、伦理思想、大一统思想和中庸之道。其中,前三个思想可以说概括了宗教信仰、道德伦理和政治哲学,唯独第四个中庸之道,则隐约透露了何兹老晚年的心法。在本书自序中,他说:“我现在深深地理解: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我觉得中国文化异于西方文化之处,就在于中国文化中处处贯注着中庸之道的思想和精神。”

对于熟悉中国古代哲学的读者来说,理解中庸之道的重要性不足为奇。但我所措意的是何兹老为何对中庸之道如此情有独钟。作为一名以实证著称,以经济史、社会史为根基的历史学者,在晚年以中庸之道作为解码中国文化的精华、核心,这不能不引发读者的深思。

在本书关于近代中国思潮的第五讲里,我找到了何兹老如此玩味“中庸之道”的原因。在他看来,近代中国有两个源头,“一个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另一个是由炮船带来的西方文化”,而近代思潮的重点,就是舶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锋、碰撞、融合。众所周知,近代中国的历史既是充满屈辱与激情的民族斗争史,也是思想蜕变、螺旋上升的社会发展史,还是充满着战争与变动的国家诞生史。对此,何兹老显示出与一般历史学者不同的一面。

一般来说,历史是不容假设的,假设也是没有意义的。但在关于近代的这一讲中,何兹老却反复谈论近代历史的可能性,他作了多种假设。这些假设,完全透露了何兹老在耄耋之年对近现当代史发展的看法,也透露了他为什么在本书中如此重视“中庸之道”的原因。一位历史学家对历史的假设,是他透彻领悟中国传统文化,又亲身经历近代历史之后产生的领悟。

至于本书的第六讲,则代表了何兹老对未来的期许和自信。我想,如果只把这本小册子看作是何兹老众多学术著作中的普通一种,或者看作是中国文化的浅显的入门书,是远远不够的,而是应当从何兹老晚年回顾一生的角度来读。

在《中国文化六讲》的前言里,何兹老说:“要说点中国文化整体的东西,从古到今,中国人是怎样生活过来的,从过去看现在,从现在想将来,看看中国文化对人类有什么贡献,对未来还会有什么贡献。如此简单,如此而已。”用百年时光熔铸的历史沉思来看中国文化,这当然不是简单的事情,而是我们的文化遗产了。

(作者:张向荣,系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