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一个止于常识伦理的追求

2018-06-22 08:52 北京青年报

来源标题:一个止于常识伦理的追求

近日,国家大剧院上演了一部法国话剧《婚姻生活》,有幸观之,却不以为然。虽然这部话剧是根据瑞典大导演(同时也是剧作家)伯格曼的一部电影改编而成,但此剧经了法国人之手,就已然是法国范儿的了。

众所周知,法国人所喜好的情感物事、男女关系,一般都要往里面掺和点儿咖啡和红酒的味道,他们喜欢从日常中调配出一种无不浪漫的生活情调。此次亦然。所以我们在这部话剧中,很难再见到伯格曼式的那种冷冽、阴沉与深刻。

总体而言,这是由二流编剧、二流导演与二流演员一起凑成的一台戏。我一向认为,话剧演员只要耳朵上架上耳麦,基本就可以给演员的表演扣除30分了,若再加上演员根本谈不上对角色有心理层面的演绎,仅仅只是不露馅地完成了角色人物,演好了人物状态,则又可以扣去20分。

再说编剧,从头至尾只是让剧中角色去说些概念性的生活台词,这不是不可,但如此这般,这出戏也就入了“中品”。我还是固执地以为艺术是具有上品、中品和下品之别的。

此剧审视与拷问的是日常状态下的夫妻关系。伯格曼的原作是基于他与前妻挣扎多时而最终不欢而散的经历,进而日思夜想创作出来的。有朋友看过伯格曼的这部电影后如此评论:电影凛冽沉郁,年少时看,觉得像部恐怖片。这可以理解。若你尚未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伯格曼那种阴森诡异的电影氛围是会让人有窒息之叹的,因为伯格曼的电影对人生的挖掘有着惊人的深刻,而且这种深刻,是让一般人不忍直视的。

而法国人编排的这部话剧显而易见淡化了伯格曼原作中的这种标志性的“阴森”,而更具有了法国式的夫妻关系的日常。这本来也正常,既然是改编,作者必然会加入一些自己所熟悉的东西,按照自己的意愿,从此一原著中自然生长出一些原作中所没有的“异物”,即改编者的思想与情感。

话剧《婚姻生活》从人物关系上延续了伯格曼的原作,但只是做了简化处理,也就是只让舞台上呈现两个主要人物:夫与妻。让日久生厌的夫妻关系中的各种情感危机——冷淡、冷漠、无感、疏离、疲惫,甚至彼此间的生厌、嫌恶、出轨都得以呈现。但令人遗憾的是,这里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化的逼真呈示,所有的“夫妻问题”都是直接说出来的,而且话语颇为概念。在我看来,这已然远离艺术之本真了。

同样表现“婚姻生活”的美国剧作家阿尔比的戏剧《山羊》,就具有一种出人意料的残酷角度和直入夫妻关系本质的淋漓揭示,令人在内心发凉的同时直见隐藏在夫妻关系中貌似“正常”下的危机四伏,从而给予人以警醒和启示。

若将这部《婚姻生活》与《山羊》相比较,前者则更像是一部学生习作了。它所“严肃地”审视与拷问的“婚姻生活”,在伯格曼时代或许会发人深思(彼时,传统的道德风尚束缚了人的精神乃至对个性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而在我们置身的当下,此类“发问”显然已属“常识”了,因为束缚人性的许多禁忌已经被时代所冲击乃至冲破,在一个信息密集爆炸的年代,过去可能会振聋发聩的话题,如今也早已成了老生常谈,不足为训了。

在这个时代,恐怕人们更需要的是追问在《婚姻生活》中还处在疑问、困惑中的那对夫妻背后更深层的未曾被提示的人性与道德之内容,就像托尔比在《山羊》中所揭示的那样,终究没有答案,只有赤裸裸的呈现,而此一呈现,必然让人陷入思考与追求之中。

综合所述,在我看来《婚姻生活》也就只能入了二流了。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作者:王斌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