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系列首场高峰论坛“中国教育:从传统文化寻找突围之道”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举行。图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龚鹏程。主办方供图
千龙网北京6月20日讯(记者 纪敬) “国学”一词源自日本,“国学青年”最爱杜甫……在这个论坛上深挖得有理有据。6月20日,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系列首场高峰论坛“中国教育:从传统文化寻找突围之道”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举行。同时公布了《国学青年阅读大数据报告》,揭晓了“国学青年”城市TOP5、国学青年最爱的诗人等亮点内容。
教育传统失落 缺乏通识人才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龚鹏程围绕“重新认识中国教育传统”的主题,畅谈百年来人们对古典教育传统存在的认识误区,并从世界教育史的坐标出发,客观评述了中国教育传统的意义及其独特之处。“国学这个词恰恰就不是国学,因为国学这个词自古皆指国家的教育机构,比如说国子监。而我们现在讲的国学及其基本概念,是从日本传来的。”
6月20日,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系列首场高峰论坛“中国教育:从传统文化寻找突围之道”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举行。主办方供图
龚鹏程表示,古代教育是以经典为核心的通识教育,而不是如今职业、分科产生的教育。“孔子说:君子不器。现在,每个君子都是‘器’,没有通识人才,现在大学的通识教育不是学古代,而是学西方,比如美国、日本和苏联。在现实条件中,科系划分导致每个科系不可能投入最精锐的教师队伍去教授通识教育。教育传统的失落,有社会、国家、体制的问题,也有我们自己的问题。”
国学青年最喜欢的诗人是杜甫
在数字阅读高度发达、移动互联网产品琳琅满目的年代,多少青年人关注国学?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何在?又呈现出怎样的特点?论坛现场首度公布了《国学青年阅读大数据报告》,这份报告是以时年18至36岁的青年为统计对象,报告显示,关注“国学”领域的男性用户接近8成,而女性用户仅有2成。
在国学青年的地域分布中,广州、成都、北京、杭州、南京成为最为集中的五大城市。同时,不同地域的国学青年,对国学的关注点也有着差异化,比如广州青年更关注中医、气功等实用课程,而成都青年则更关注诗词、对联等文学创作,南京的青年则更关注《三字经》等早教课程。
在国学青年最喜欢的古诗词作者中,有十位唐宋诗人上榜,其中杜甫、李白和白居易位居前三。这些诗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必然是他们备受关注的关键,但以娱乐化的方式关注经典内容也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大特色,比如红极一时的“杜甫很忙”。
在圆桌论坛环节,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学研究院院长朱汉民、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徐勇、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朱翔非四位嘉宾共同探讨了当下教育面临的症结与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