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端午用香“压午”习俗源远流长

2018-06-19 08:36 文汇报

来源标题:端午用香“压午”习俗源远流长

从现有史料可知,春秋战国时,中国对香料植物已有了广泛利用。焚香熏衣,佩戴香囊,更是装点了上层贵族的雅致生活。

自古以来,香料不仅是实用物品,更是人们依托美好愿望的载体,古人对香草香木取之用之,歌之咏之。如屈原《离骚》中的咏叹:“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椒专佞以慢慆兮,樧又欲充夫佩帏”。

秦汉时,随着国家统一,疆域扩大,南方湿热地区出产的香料逐渐进入中土。后因“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活跃,东南亚、南亚及欧洲的许多香料也传入了中国。唐代,对外贸易空前繁荣,西域的大批香料通过横跨亚洲腹地的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运抵中国。文人、药师、医师及佛教、道教人士的参与,更使人们对香的研究和利用进入了一个系统化的阶段。这时,葡萄花鸟等各类花纹的金银香囊应运而生,成为唐代贵族妇女流行饰物。

民间在端午佩戴香囊的习俗也由来已久。传说,每年五月五日午时,这个时辰“三五”相重,所有妖魔鬼怪都会出来活动。所以古人又将这个节叫“重五节”“五毒日”。传说妖魔鬼怪最怕金属、香气。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在这一天午时,身上佩带各种各样的金属与香气之类物品来避邪,这种做法,俗称“压午”。时间久了,渐渐地发展为今天端午挂香袋的习俗。

在中国许多地方,在端午节都要做几个香袋给小孩挂在身上,这也叫“压午”。小孩佩香囊后,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成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寓意安好。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