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傅佩荣:孔子价值观具有普世魅力

2018-06-07 08:06 北京晨报

来源标题:傅佩荣 孔子价值观具有普世魅力

“傅佩荣讲中国四哲经典系列”新书首部《傅佩荣讲孔子》出版

近些年来,“国学热”在各地兴起,越来越多的出版物在用行动推动着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日前,备受年轻人欢迎的国学导师傅佩荣新作《傅佩荣讲孔子》由磨铁图书策划出版。该书为“傅佩荣讲中国四哲经典系列”新书之一,讲中国四哲,首讲孔子,书中除了秉承其讲国学一贯通俗易懂、见解独到的风格外,傅佩荣此次打破古文壁垒,带领读者直达先哲思想源头,更适合现代人阅读习惯。经过多年对国学普及的经验,傅佩荣表示,孔子的价值观具有普世的魅力,儒家经典也因此对现代生活仍有现实意义。

傅佩荣谈国学

儒家经典对现实有指导意义

孔子身处乱世,礼坏乐崩,但他仍知其不可而为之,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希望能获得各国国君的重用,以行仁政,恢复社会秩序。另一方面,他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强调全人教育,教化弟子无数,影响中国后代数千年的思想及学养。傅佩荣的新书中讲到了孔子的交友原则、入世情怀、对财富的态度等,这些“遗产”对于现代人来说仍存在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此,傅佩荣总结道,儒家经典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可以用四句话来作概括:对自己要约,对别人要恕,对物质要俭,对神明要敬。重点是“约、恕、俭、敬”这四个字。

“谈到儒家,一定要谈修养,也就是说,不管你受到多少教育,还要落实在生命的改善上。”傅佩荣说,修养简单来讲只有一个字——“约”,从约束自己开始,话到口边留半句,做事给人留余地。其次,对别人要恕。“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换位思考。有“恕”这个字在心中,尊重别人与尊重自己一样,就会走遍天下。然后,对物质要俭。“人活在世界上,我们已经使用了许多大自然的物质,所以要尽量节俭珍惜。这个道理在今天特别有用,在发展经济的时候,不能忽略对自然资源的珍惜。”傅佩荣称,最后则对神明要敬。神明包括我们的祖先在内,你敬畏祖先,你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光宗耀祖:一定要修养自己的德行,让自己变得更完善,让社会变得更美好。这才是我们作为中国人应该走的正确的路。

年轻人学好国学有三个要求

“一般人的价值观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自我中心,这是一个人天生的本能,在这个阶段价值观有两种,第一种是生存,第二种是发展。第二层次人我互动,此阶段同样有两种价值观,第一种是礼法,礼与法律,第二种是情义,有情有义。第三层次就是超越自我,包含的价值,一个是无私,一个是至善。”傅佩荣表示,这就是孔子达到的境界,也是他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希望天下走上大同的境界。所以,这样完整的价值观对现在人来说是最好的参考,这样的价值观具有普世的魅力。

由此,也才有各种国学节目层出不穷、年轻人纷纷加入到“国学热”行列的现象。傅佩荣称,“人们的学习热忱要比以前更为强烈,我看到大家都在主动学习国学。”但在他看来,想让年轻人学好国学有三个必备要求。首先是讲道理,就是把道理说清楚、说透彻。“人活在世界上,都有理性可以思考。你讲的道理如果是正确的,千年之后,也是一样可以回应,正如《易传》所言: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此外,传播传统文化要符合逻辑,怎么从具体的事实合理推论出今天可以用的结论,是年轻人关心的重点。最后就是要能应用。“这一点要向宋朝的程颐学习,他说:学《论语》之后跟学《论语》之前,如果一个人没有任何改变的话,他就是不曾学过《论语》。”傅佩荣称,正因他知道现在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有这三点基本要求,所以现在他做传统文化的传播,跟十年前最大的变化就是:学习热忱,要求原典,生活应用。

傅佩荣讲孔子

立志学习:五经与六艺

孔子的学习有三个特色。第一,学习最好的东西。在当时最好的东西就是五经、六艺。五经为《诗》《书》《礼》《乐》《易》,“诗”代表文学,“书”代表历史,“易”代表哲学,“礼”代表生活规范,“乐”代表音乐、艺术。六艺为礼、乐、射、御、书、数,不同于五经中的“礼乐”,六艺的“礼乐”则是实际操作。学会“礼”后,必须实际参与祭祀、婚礼、丧礼、士冠礼、乡射礼。“乐”也同样需要操作,不能只懂得音乐原理而不会弹琴。孔子的“射”与“御”也非常杰出,而其驾车技术更超射箭。孔子的学习经验是,先学习古代“五经六艺”的知识与能力。人年轻的时候,心思单纯,如能好好学习,什么都能学得会,就怕你不学。

孔子学习的第二个特色是:学与思并重。学习而不思考,就是白费力气,因为很容易就把学过的东西忘记了。思考就是经过主体的反省,然后有了自己的心得。比如,你读100页的书,也许只对其中某10页仔细思考了。你想通了,这10页就是你的,另外90页就还给了作者。“思而不学则殆”,一个人只思考而不读书,就只能反省每天发生的事情,就很容易受自己的年龄、行业限制而忽略了自己生命的真正需要。而其学习的第三个特色就是:学与德兼备。宋代哲学家说,如果读了《论语》而毫无改变,那就等于没有读。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孔子认为,古代的学者认真修养自己,让生命走向圆满,而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我们当下学习是为了教书,是为了自己,也是为别人,这是与古代完全不同的社会情况。孔子年少时家境贫穷,但他立志向学,精通“五经六艺”,学思并重,学习与德行相互配合。

生活修养:饮食与言语

在日常生活中,孔子是如何修养的呢?首先是饮食方面的考虑。孔子连续讲了10个不食与不多食。譬如,肉看起来颜色已经变了,当然不吃;闻起来味道已经坏了,当然不吃;季节不对的蔬菜,不吃;经过冷藏的食物,不吃;甚至没有适当的配料,他也不会吃。这是出于养生的考虑,因为古代医药不发达,很容易病从口入,所以要在饮食上节制。孔子的日常生活非常简单,和希腊的苏格拉底一样,能饱餐痛饮,也能整日不进食,或只是吃一些粗糙的食物。他们从来不以吃什么东西为考虑,吃只是必要条件,活下去有另外更重要的目的,这才是他们的着眼点。

饮食之外,日常言语也很容易带来问题。“子罕言利与命与仁。”首先,孔子很少与人谈“利”。因为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一个人要发展大事业,就不要只看小利。其次,他不太谈“命”,因为命不能改变。第三,他也不主动谈“仁”,因为牵扯到个人的不同状况。我们学儒家要分辨两个字:道与仁。“道”是人类共同的正路,既然生而为人,就应该要走上人的正路。“仁”则是每一个人自己要走的正路,所以谈仁要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问仁,孔子的回答都不相同。

言是主动去说,语是与人讨论。“食不语,寝不言”,也就是吃饭时不讨论,睡觉时不说话。此外,“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不与别人讨论,并不代表没有这些事。第一,“怪”就是反常的事情。第二,“力”代表武力,孔子不太喜欢谈武力,谈武力就成兵法家了。第三,古代“乱”字,指的是造反,孔子不喜欢秩序大乱,喜欢长远而安定的社会。“神”代表灵异事件,孔子也不谈神,但谈了许多次鬼神。古人崇敬鬼神,因为人死为鬼,鬼神就是我们的祖先。“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就是这样反省、思索着不断进步的。

人物名片

傅佩荣,祖籍上海。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毕业,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专攻宗教哲学。现为台湾大学哲学教授。曾担任央视《百家讲坛》、凤凰卫视《国学天空》等节目的主讲,被台湾《民生报》评选为大学最热门教授,并获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教学特优奖。著有《哲学与人生》《儒道天论发微》《儒家哲学新论》《论语之美》《西方哲学史》等专著百余种。

责任编辑:陈莉(QC0002)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