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那时谁家女子不穿旗袍 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2018-05-25 17:47 千龙网

千龙网北京5月25日讯(记者 纪敬) 话说“聪明的姑娘用衣服说话”。5月25日在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那氏传统旗袍第三代非遗传承人徐冬与观众一起分享了旗袍文化,告诉你什么才是东方女性不褪色的时尚。

3
5月25日在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那氏传统旗袍第三代非遗传承人徐冬与观众一起分享了旗袍文化。千龙网记者 纪敬摄

近日,“风雅锦绣——民国旗袍展”在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开展。在对的时间遇上对的人,徐冬为首都女性补上关于旗袍的一课。徐冬是满族人,从小受传统文化熏陶,姥姥是叶赫那拉·慧珊,一辈子穿旗袍做旗袍,把自己毕生对旗袍的理解传授给孙女,使徐冬对旗袍历史有独特的完整的认识。

徐冬留着干练的短发,面容清净柔和,仿佛与人们印象中婀娜的旗袍并不搭,“穿旗袍并不限制女性要留什么头发,只要整体干净整洁都可以穿。”徐冬结合展览中旗袍的前世今生,风雅锦绣和缝制技艺,讲述了旗袍体现东方女性柔美的特点。

民国旗袍从早年旗人的旗装改良而来,穿旗袍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时尚。无论名媛、明星、女学生、女工一水儿的旗袍,只是面料、质地、做工和穿着方式有差异。旗袍的修长更适合东方女性,为了方便行走,修长旗袍的下摆开衩变成必要,徐冬建议下摆开衩在膝盖上下即可,能体现含蓄美。

1
近日,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携手苏州丝绸博物馆联合主办“风雅锦绣——民国旗袍展”。千龙网记者 纪敬摄

“民国旗袍展”梳理了旗袍的产生、发展、演变的历程,叙述了旗袍裁剪缝制中的主要工艺技术,突出以丝绸为面料制作成旗袍的多姿风采,其中根据锦、缎、纱、绢、绒等不同面料的结构特点,及织、染、印、绣不同工艺形成的风格,观众可从中一窥70件民国时期旗袍独特的倩丽风韵。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6月中旬。为更好反映民国时期的服饰文化,还相配30件(组)民国饰件,有领饰、枕顶片、荷包、肚兜、绣鞋等,呈现民国女子对生活的态度、对服饰的审美追求。

责任编辑:张嘉玉(QC0006)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