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马可·波罗》“广州原创”魅力的一次集中展示

2018-05-21 08:36 广州日报

来源标题:《马可·波罗》“广州原创”魅力的一次集中展示

继5月4日~6日在广州大剧院盛大首演后,广州原创歌剧《马可·波罗》又于5月16、18、19日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大剧场连演三场,此后将开启国际巡演。

作为中国首部国际化原创歌剧,《马可·波罗》由广州大剧院历经三年制作而成,并最终以恢弘的史诗性、强烈的戏剧性、鲜明的形象性呈现于世人面前。《马可·波罗》从故事到创作,都与广州兼容并蓄、包容多元的城市精神高度契合。它不仅仅是一部歌剧,更是“广州原创”魅力的一次集中展示。

原创歌剧《马可·波罗》,中外结合讲中国故事

5月16日,歌剧《马可·波罗》在天桥艺术中心盛大上演,其国际阵容的精心制作吸引众多观众前往,现场座无虚席。随后的5月18日、19日上演的两场,上座率也高达八成。尤其在19日的下半场,观众的情绪更是到达顶点,好几个段落都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谢幕时的掌声更是经久不绝。

有北京观众表示:“看了歌剧《马可·波罗》后,我感到很兴奋!这部作品的风格统一、结构完整、平易近人。总的感觉是古典浪漫主义的美学思维,我想这应该是作曲家为了这部歌剧在面对中国听众时,能够通俗一些、被更多人接受,但我认为,作为源于欧洲艺术形式的歌剧,希望这部作品可以有更多欧洲先锋的美学思想和技术——并不见得中国观众就接受不了,因此音乐美学和音乐技术还可以有更多现代性的突破。”

剧中,13世纪欧亚江湖的觥筹交错,在当下的舞台上试图实现新的文化融合。有观众表示:“歌剧最后结尾时,点睛之笔‘东方,东方……’的那一次次重复,体现着不同文化间的一种高层次沟通,这在歌剧最后凸显出来尤其难能可贵!”

《马可·波罗》主创阵容强大。中国诗人韦锦创作剧本,德国作曲家协会会长恩约特·施耐德创作音乐,伦敦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前歌剧总监卡斯帕·霍尔滕执导,华人指挥大师汤沐海执棒,英国知名服装布景师艾玛·瑞欧特为该剧设计服装……英国多媒体大师卢克·霍尔斯为该剧打造了舞台控制系统,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旋转舞台象征着“文明的进程”与“文化的交融”,意味深长。另外,《马可·波罗》的主演阵容来自中国、丹麦、比利时和英国,整部歌剧用中文演唱。

“年度歌剧”是广州大剧院每年的重头项目。中演演出院线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广州大剧院董事长张利表示:“以前我们基本上都是跟国外的歌剧院联合创作这些作品,比如《图兰朵》《蝴蝶夫人》《茶花女》等,但《马可·波罗》是第一部原创歌剧。”

相较于用我们熟悉的方式和手段讲好“中国故事”,歌剧《马可·波罗》可以说是对文化交流、创新的一次大胆的、成功的尝试。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李金生强调:“我们用西洋歌剧来讲述中国的传统故事,我们用世界语言来表达中国文化,这本身就是一次大胆的实践和创新。”可以说,歌剧《马可·波罗》是对“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积极响应和富有创新性的实践。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剧本艺术中心艺术总监罗怀臻在看完《马可·波罗》后表示:“中国故事不止要讲给中国人听,也要讲给全世界的人听。《马可·波罗》不仅用了歌剧的形式,也用了歌剧的主流视角,也就是欧洲视角看中国故事。”

一鸣惊人,广州大剧院以国际视野实现突破

日前,英国《金融时报》对《马可·波罗》给出了四星好评。能拿到《金融时报》四星好评的中国原创歌剧并不多,之前只有国家大剧院的《骆驼祥子》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大将军寇流兰》。相比之下,广州大剧院创作的这部歌剧更有亮点,诚如作曲家、上海歌剧院副院长李瑞祥所言:“一个关于多元文化碰撞的中国故事,这本身就是中国歌剧史上伟大的创举。”

李瑞祥的这番话,是在《马可·波罗》广州首演后召开的原创歌剧研讨会上说的。当日出席研讨会的著名专家学者对《马可·波罗》表示了高度认可。歌剧评论家游暐之就表示:“《马可·波罗》让我感到非常和谐。我很喜欢这个舞台,很写意,这给了演员表演的支点。饰演马可·波罗的男主角汉语念白不标准,但是他饰演的就是一个外国人,走腔得恰到好处,我很入戏,毫无违和感。广州大剧院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首演当晚,有观众表示:“第一次听到世界各国的歌剧家用中文唱歌剧,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文化自信或民族自豪,但我真的很激动。”

从联合制作歌剧《图兰朵》到原创自制歌剧《马可·波罗》,8年以来,广州大剧院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研究,终于完成了这次突破,让《马可·波罗》以非常高的“成色”面世。“这里面有很多曲折的故事,虽然说筹备三年,但后期的创作过程也就半年时间”,张利表示。

这部歌剧,云集了世界顶尖制作班底,为中外合作制作歌剧建立了新模式。“从歌剧史的角度看,很多歌剧都是用意大利语演唱的,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马可·波罗》为中国歌剧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副院长蒋一民对广州大剧院的原创实力和魄力给予了充分肯定,“广州歌剧站在高起点上融入世界,所以这个意义非常重大。中国歌剧如果局限在一个狭隘的范围内,是根本走不出去的”。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宋官林认为该剧制作精良、艺术精湛,“能在中国听到外国艺术家用中文唱歌剧,非常幸福,让人充满自信。外国艺术家不是请进来的是走进来的,他们带着致敬的心情走进中国舞台,这让中国的《马可·波罗》具有世界意义”。宋官林给广州大剧院点赞,“中国歌剧如何从高原向高峰的转化,广州大剧院提供了新的思考”。

乐评人唐若甫则从《马可·波罗》走向国际将可能面临的问题出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走出去”第一个可能会面临的就是跟另外的作品比较,同时在推广方面也应该要找准定位,这样才能让《马可·波罗》走得更远。他同时也对广州大剧院具有的国际理念表示肯定,“这个歌剧的国际合作的理念是十分正确的,特别是导演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在欧洲是正当红,刚被评为丹麦皇家歌剧院院长,这为《马可·波罗》‘走出去’打好了基础。”唐若甫表示,“这部歌剧的理念是完全正确的,广州大剧院充满国际视野”。

“广州原创”魅力无穷,

有创新勇气才有创新成果

原创歌剧《马可·波罗》,不仅是广州原创力量的一次集中爆发,更是广州这座城市精神和气质的一次展示。

为什么《马可·波罗》会诞生在广州?李瑞祥表示:“广州是最早开放的口岸之一,敢为天下先,敢于做少见少有的惊人作品。我们讲究百花齐放,广州便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案例。这个选题是国际性的话题,是东西文化交流的话题,又是由国际团队制作的。”

新的时代来临,文化也迎来了新时代,文艺战线上的创新需要更进一步,有创新的勇气,才会有创新的成果。有观众看完《马可·波罗》的第一印象是“广州是创新的”。因为已经习惯了所有歌剧无论是什么肤色的演员全部用外语演唱。从中外交流这个角度来说,《马可·波罗》用中文来演唱也是一个创新。

广州有着开放、包容、文明、专业的“世界级”观众,他们对演员和演出非常的尊重,对《马可·波罗》这样的新生事物,对从头到尾充满着创新血液的作品,更是如此。  

原版音乐剧《猫》8月底将登陆广州大剧院。《猫》上次来广州,已是十年之前。时至今日,业内人士回忆起当年将《猫》引进广州的时候依然感慨:“当时,我们连个适合演《猫》的剧场都找不到,只能在天河体育中心演。”

10年前,广州文化市场概念模糊,国外名家、名团来中国演出,首选地一般都是北京、上海、香港、台北这些城市。但是,近六七年来,很多名家、名团来中国巡演一般会安排三站——北上广,广州成了必经的一站。广州在原来扎实的文化基础上,尝试注入更加多元优质的艺术细胞,广州大剧院的成长,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接触到更多的此前未曾体验过的艺术形式,“在家门口看世界顶级演出”也成为不少人定居广州的一个理由。

这座多元文化观念氤氲的城市,已经拥有五彩缤纷的舞台。歌剧、话剧、舞台剧、音乐剧、木偶戏……你能想象的艺术品类,已经姹紫嫣红开遍。

广州,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也有着兼容并蓄和包容多元的气质,这种精神气质和《马可·波罗》高度契合,吸纳了来自多个国家的艺术家聚集于此,在文化自信和开放精神的氛围里,共同创作了这部既“中国”又“世界”的《马可·波罗》。

一部剧,一个剧院,一座城市。《马可·波罗》向世人展示了“广州原创”的艺术魅力,原创力在城市文化综合竞争中的突出作用也显露无遗。而广州,这片文艺创作的沃土也会越来越肥沃,以自信、从容、包容的态度,欢迎来自全国和世界的艺术家前来。 

责任编辑:陈莉(QC0002)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