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白玉兰戏剧奖:擦亮老品牌 打造戏码头

2018-05-11 08:22 中国经济网

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简称“白玉兰戏剧奖”)自1989年创设,已历经28届,成为具全国影响力、权威性的戏剧领域表演艺术专业奖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戏剧文化,发现扶持优秀戏剧表演人才,扎根基层服务社会,使得白玉兰戏剧表演奖为促进上海和国内外戏剧界的交流与合作、大力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推动戏剧艺术的繁荣兴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形势下,在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大构架下,“白玉兰”继续寻求新的发展,在码头的集成上成其大,在源头的创作上求其高,正不断擦亮着这块上海文化品牌。

以崇优与海纳精神,打造全国戏剧码头

白玉兰戏剧奖自成立起就恪守“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不分地域、剧种、资历、知名度,不分行当、流派、风格、门户,以海纳百川之诚意接纳各类戏剧主体、演出场馆申报参评。举办28届以来共吸收海内外参评演员3600余人次,涉及剧目2000余台、剧种60余个,有600余人次获得主角、配角、新人主配角等各奖次。在60余个剧种中,既有京、昆、越、沪、淮、话等大剧种,也有云南滇剧、采茶戏、彩调、五音戏、丝弦戏、陇剧、蒲剧等小剧种。

对申报主体不设特别门槛,以艺术作为评选标准,使小剧种在“白玉兰”戏剧奖上有了更多公平竞争的机会。在“扶强,更扶弱”的“白玉兰”舞台上,斥巨资、用人气演员打造的舞台剧可能并不见优势; 而一个不为人熟知的小剧种,一些因资金少而舞台布景较弱的地方戏,可能因为演员的精湛表现而大放异彩。在第19届上海白玉兰戏剧奖评选中,浙江义乌婺剧团的楼巧珠便凭借《赤壁周郎》中的出色发挥站上了领奖台,她说:“在浙江,婺剧是个地方性小剧种,我们也只是个区县小剧团,居然能与全国著名的大剧团、大剧种一起获奖,上海的观众真懂戏,上海的专家真公正!”港澳台地区的剧团与演员也纷纷赶来演出竞逐。2006年,香港演员梁家辉以话剧《倾城之恋》中的“范柳原”一角,捧走竞争最为激烈的“主角奖”的奖中奖——“榜首奖”。之后几届获白玉兰奖的还有台湾戏剧演员金士杰、京剧演员魏海敏等。

崇优与海纳,使“白玉兰”吸引了日本、英国、新加坡等国剧团的关注。76岁高龄的日本歌舞伎艺术家坂田藤十郎喜获第18届白玉兰特殊贡献奖,美国演员布拉德·里特、加拿大“笑星”大山、英国演员麦克尔·雨果、意大利演员阿图罗等都斩获过“白玉兰”。今年又提名舞剧《春江花月夜·赛珍珠》剧组为第28届白玉兰戏剧奖集体奖,这一由中外舞蹈家共同创作的作品,智慧地对中国情结进行国际化表达,再次彰显上海这个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大码头的大气兼容与独到眼光。本届白玉兰戏剧奖接受申报并审看剧目65台,比往年增加了10台以上;申报参评演员136名,也有大幅增长;参评剧目所覆盖地区和剧种面也比往年更广,其影响力正呈现着一种稳中有升的态势。

“白玉兰”从设立起,始终与改革开放的节拍共振。评委在评审演员表演的同时,非常关注参评剧目的思想内涵与艺术质量。从戏剧奖入围名单可以看出,坚持以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剧团、剧组和艺术家,正得到越来越多的鼓励。如去年的“白玉兰”舞台上,上海昆剧团的《临川四梦》等剧目在传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性演绎;《民生巷11号》《半车老师》等作品将创作视野置于新的时代与环境中;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的《北京法源寺》映现中华民族精神和人文关怀。本届参评剧目中涌现出一批(占总数50%)近年新创作品,其中不乏像评剧《母亲》、淮剧《小镇》这样在全国戏剧界有一定影响力的力作。大量地方戏曲的现代戏,以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的舞台形象、与时代同步的笔触,传递了正能量。一些近代历史题材作品,大都追溯当地人文文化,艺术表现了与各地有历史渊源的民族英雄和文化名人。一些近乎失传的老戏也在抢救性的恢复中重新露面,如上海这次参评的梅派京剧《天女散花》便是六十年来首次全本公演。

十九世纪中期至二十世纪初,上海逐渐成为全国戏剧的大码头和集散地。梅兰芳、周信芳、俞振飞、盖叫天等众多戏曲代表人物是在上海成名、成熟的。梨园行曾盛传行话:“到上海唱红了才算真红”。如今,上海这个大码头依然葆有强烈的吸引力和辐射力,白玉兰戏剧奖的参评剧目如同是全国戏剧创作的风向标,呈现着中国戏剧界的新形势、新面貌。它鼓励中外优秀剧种剧目来沪首演,欢迎业内专家推荐优秀演员、优秀剧目。除了首次参评者外,已获白玉兰奖而再次参评、争夺二度或三度“兰”的演员不乏其人;有已囊括文华、梅花等全国性大奖还要来摘“白玉兰”,以求实现“大满贯”的演员,足以说明该奖在中国戏剧人心目中的分量。不少外省市优秀演员借“白玉兰”奖舞台从地方走向全国,并叩响了国际舞台艺术交流的大门。不少地方戏优秀演员满载而归后,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表彰和支持,演员的个人生存、发展得到改善,往往可能产生连带效应,使所在剧团、剧种的生存环境、发展命运得到很大改善,尤其对处于不景气状态的剧种、剧团作用更明显。

每年“白玉兰”评审和颁奖的同时,相应的评论也紧跟,对重点剧目、热点演员、特色剧种、社会反响等进行分析,总结梳理全年度参评信息,分析论述业界发展动态,聚焦重点话题,推动中国戏剧艺术的繁荣与发展。戏剧理论家刘厚生曾在白玉兰戏剧奖25周年之际撰文道:“‘白玉兰’奖,显然已形成了自己的特有的面貌和风采,尤其是已显示了历久弥新的海派文化精神、品位和风尚。……上海依靠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依靠历史长、对象广、运作成熟的优势,将海派文化精神的认知度和认同感推向全国,从而成为了中国戏剧表演艺术广阔领域中一枝清香四溢的白玉兰。”

白玉兰戏剧奖公平竞争的机制,也激励了上海本土的院团、演员,努力推出更多有影响力的“上海原创”,使上海成为舞台精品的源头,从而提升上海文化的原创力、辐射力、影响力,助力上海打造“亚洲演艺之都”。

表彰大师启后人,提携新秀成名家

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要把文艺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各领域文艺领军人物,建设一支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的评选活动,就是致敬艺术经典、宣传德艺名家、推崇领军人物、展示人才队伍的大舞台。

第16届白玉兰戏剧奖首次设立了最高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终身成就奖”,授予毕生为戏剧表演艺术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大师。近年来,袁雪芬、红线女、李默然、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获颁终身成就奖,周小燕、徐晓钟被授予育人奖,裴艳玲、刘厚生、焦晃、王盘生、马科、娄际成、谢涛等获颁特殊贡献奖。第23届白玉兰戏剧奖评选中,话剧《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获得集体奖,此剧集合众多知名话剧老演员,平均年龄60岁以上,他们不为名利,用生命在拥抱经典戏剧。

二十多年来,白玉兰戏剧奖推出了一大批剧坛新生力量。如首届颁奖时,27岁的茅善玉获主角奖;第2届,25岁的尹铸胜获配角奖;第4届,27岁的方亚芬获主角奖;第5届,25岁的韩再芬获主角奖; 第11届,25岁的沈昳丽、张军获主角奖;第13届,23岁的王珮瑜获得主角奖……获奖演员中年龄最小的是12岁的杨韬(凭在川剧《变脸》中饰演狗娃一角获主角奖);最年轻的主角奖榜首是黄豆豆,22岁刚从大学毕业便凭苏武一角获此奖,翌年又凭舞剧《闪闪的红星》中冬子一角再获“白玉兰”奖主角奖。还有不少风华正茂的演员借“白玉兰”而风靡当地,后成为剧团里的中流砥柱,成为闻名全国的戏剧名家、大家和优秀领军人物。白玉兰戏剧奖为众多剧种挖掘、扶持了一批人才,诚如一些获奖者所说,它成了“每一位戏曲演员心中的梦想”。

当下全国范围内为青年人专设的戏剧奖很少。第14届白玉兰戏剧奖首次设立“新人奖”,给25岁以下的年轻人更多鼓励。第25届起又增加新人主、配角及提名奖各1名,加大“提携新秀成名家”的力度,参评青年演员人数明显增多,一些院团开始专门为青年演员量身打造作品并积极申报“白玉兰”奖,希望新人早挑大梁。从第28届评奖情况看,参评演员进一步年轻化,参评剧目以新剧目为主,传统经典剧目也基本上是青春版,显示了创作进入活跃期和新老交替、传承接力的特征。

戏剧的未来在于青年。作为一个重量级的戏剧奖项,“白玉兰”奖并不高高在上,而是主动拥抱青年人才,它不只是名家荟萃的炫丽舞台,更成为青年人才的孵化平台,使更多戏剧新秀认识自身价值、明确使命,更快地成长为戏剧的中坚力量。

严格完善评审机制,确保“玉兰”纯洁品质

白玉兰戏剧奖之所以能由一株幼苗长成一棵大树,并且花繁叶茂、香飘四海,离不开它坚持艺术标准的权威性,以及“公开、公平、公正”的纯洁性。

“白玉兰”奖创立初期,在黄佐临、袁雪芬两位主任的大力倡导、身体力行和严格要求下,组委会秉持“送礼不要”“请客不到”的优良传统,长期坚持,努力将“白玉兰”奖办成一个公正、纯洁的奖项。不少演员获奖后感慨:我们不认识任何评委,也没有送礼和打招呼,但评委们凭着我们的表演认可了我们。在原有评选标准基础上,“白玉兰”奖评委又进一步明确提出了五个“一视同仁”:上海演员和外省市及境外演员一视同仁;大剧种演员和小剧种演员一视同仁; 大城市演员和小地方演员一视同仁;大剧团演员和小剧团演员一视同仁;功成名就的著名演员和名不见经传的演员一视同仁,充分体现了艺术标准面前人人平等。

实现理想的原则,需要严谨的制度来保障。从第17届起,“白玉兰”奖设立由40名专家组成的评委库,邀请戏剧表演艺术家与戏曲史学家、理论家等加盟。评审过程非常严格,根据《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评委库工作办法》,组委会从观看相当比例剧目的评委中抽取17到19名作为投票评委,经再次评议并经初选、提名奖决选、正式奖决选三轮投票评出获奖演员。在此过程中,评委们严格保持评奖水准,奖项宁缺毋滥。

第27届“白玉兰”的评审机制又作出重大调整:评委实行“一年一聘”,改变“只要做了评委,一般就连届”的习惯做法。划出每年看戏量“不低于三分之一”的红线,形成履职激励机制和“能进能出”格局,保持和提高评委队伍的活力。通过“戏戏评”“季季评”等形式,坚持要求评委每戏必评(书面)、每季必议(例会),鼓励评委在“评”与“议”的基础上,通过戏戏评、综合评、每人评、重点评以及聚焦重点话题举办戏剧论坛等手段,加强对参评演员和剧目的评论。

倡扬“深扎”与“普推”,让艺术生根民众

为鼓励、引导更多艺术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近几年,白玉兰戏剧奖对走向基层、走进校园的参评剧组和艺术家予以更多的关注。

第27届“白玉兰”奖评选,从艺三十多年来不但活跃在都市舞台,还始终坚持走在田间为乡村百姓演戏的晋剧表演艺术家谢涛获得了特殊贡献奖。本届获得特殊贡献奖的台湾作家白先勇,自1987年以来便成为推广昆曲的“义工”,他说:“我是代表所有对昆曲复兴有贡献的朋友们来领这个大奖的。”

一个好的文化品牌要成为有口皆碑的知名品牌,必须扎根生活沃土,把握当前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新特点及新变化,全面提升市民精神气质和文明素养。白玉兰戏剧奖在评奖标准中还注重参评演员崇德尚艺,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情况以及受大众欢迎的程度。去年白玉兰办公室组建了市民观剧团,在奖项评审中,群众评议的结果纳入了专家评选的考量范围。上海白玉兰奖艺术团自2015年开始,每年组织一批获奖中青年戏剧家在当年颁奖活动前后深入基层演出。今后,白玉兰戏剧奖将积极组织上海白玉兰戏剧奖获奖表演艺术家联动长三角、走向全国,探索搭建“走出去”服务平台,进一步拓展“白玉兰”奖的影响力。

上海正全力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白玉兰戏剧奖作为上海的文化品牌之一,将主动寻求新发展,未来要使这朵“兰”成为具有全国和全球影响力的舞台艺术评奖平台,要努力打造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舞台表演艺术评价机构,促进文艺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推动中外戏剧文化的互动交流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