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北京考古新发现:汉代至明清墓葬338座

2018-04-20 08:03 中国新闻网

北京市文物局19日发布消息称,北京市通州区潞城镇在棚户区改造工程中,考古人员发现多座汉代至明清墓葬,目前已完成考古勘探32万平方米,探明各类古代遗迹370处,其中汉代至明清墓葬338座,汉代窑址32座。

据文物专家介绍,通州区潞城镇棚户区改造土地开发项目D区D-04地块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区域的北部,该项目用地面积约63万平方米,距离2016年新发现的路县故城遗址约850米。

截至4月18日,考古人员已在该区域发掘清理完成儿童瓮棺葬2座,汉代墓葬54座,唐代墓葬7座,明清时期墓葬2座,汉代窑址13座,出土陶、瓷、铜、玉石器等各类文物300余件(套)。

从出土的器物来看,汉代墓葬以陶制明器为主,种类多样,主要为罐、灶、俑、仓、盒、奁等。有的墓葬出土汉代铜镜、铜带钩,有的墓葬中出土玉环。唐代墓葬及明清墓葬出土文物的主要为陶器、瓷器、铜钱、铜带扣等。

在发掘完成的窑址中,一座汉代马蹄形窑址尤为独特。考古人员在窑室清理过程中发现,窑床有大量烧制完成并摆放整齐的青砖,上下两层交叉摆放。为了更好地烧制,每块青砖间都有一定空隙。青砖的规格与窑址周边多座汉代墓葬用砖规格一致。因此,可以初步推断,该座窑址应为周边修建墓葬提供用砖的烧砖陶窑。

半倒焰式马蹄形窑址是北京地区汉代烧砖用的常见窑址形制,这类窑址的窑门一般高度较低,不大适合人的进出,装窑和取出产品似乎另有地方,极有可能就在窑室顶部,在装坯和取出成品时只需将顶部打开,用泥封顶非常简便。

据考古人员介绍,北京地区发现汉代窑址数量较多,但在窑址内发现大量烧制完成且摆放整齐的青砖较为少见。该座窑址的发现,可直观展现汉代时期砖窑的形制、烧制手法及烧砖用途,证明了汉代砖室墓葬与窑址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也为通州汉代路县故城遗址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实物资料。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作者:于立霄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