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韩中杰谢世:他的指挥棒 从此再无乐曲流淌

2018-04-20 08:04 北京青年报

指挥家韩中杰的家不算华丽,甚至还保持着十几年前的装修风格,家具显得较为陈旧。唯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走进客厅后映入眼帘的两面大书柜,摆满各类唱片和音乐书籍,里面囊括了中外古今的各类音乐——这都是韩中杰几十年来的收藏品。他特意找人定制了可以推拉的大容量书柜,才把收藏品全部放下。平日在家里,韩中杰最喜欢和这些音响设备待在一起,沉醉其中。

如今,这间“音乐之家”却少了韩中杰的身影。

他这辈子就只有音乐

“老头可‘疯’了,什么设备都买最好的”

自今年年初韩中杰住院后,家里的音乐也随之消失了,韩中杰的小女儿韩文瑜言语中难掩落寞。在父亲住院期间,韩中杰的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开始着手整理爸爸的生平,桌子上堆满了爸爸过往种种经历的材料,儿女们敬重父亲一辈子对于音乐的热忱和付出,想好好给父亲整理他的生平。“爸爸这辈子就是只有音乐,其他的东西对他来说都没有那么重要。”他们不约而同地这么说。

“爸爸对生活没有什么要求,唯独对音响设备的品质要求最高。”韩文瑜不禁回忆起父亲对音乐的“痴”:“老头可‘疯’了,跑旧货店,买唱片,什么设备都买最好的。”这些音响设备就摆放在大书柜旁边的北墙前,视听组合柜上、DVD播放机、黑胶唱片机、落地音响等设备非常齐全。

“我们家从早上一睁眼就有音乐,一直到晚上睡觉,日夜不停。邻居都说,我们都不用买音响,听你们家的就行了。”三个孩子回忆起这些,嘴角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韩中杰对待音乐十分严谨,他天生的绝对音感让他在音乐这件事上容不得半点沙子。有一次,他指挥排练《沙家浜》,进行到一半时突然喊停,指着弦乐声部说:“第五谱台有个小提琴的音不对。”乐手起初不承认,说自己“十年来都是这么拉的”,韩中杰坚持让他和第四谱台对谱子,结果发现就是有一个音抄错了。

大女儿韩文彦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他的一条信念从始至终贯穿,就是对中国作品、中国交响乐全心全意的投入,他培养学生也是这个道理,培养的学生也都是中国人。要知道,七八十年前的中国,交响乐就是一个蛮荒之地,什么也没有。”

“一代大师”辞世

用一生见证参与了中国交响乐从无到有的演进历程

韩中杰最后一次以指挥身份出现在观众面前已经是96岁高龄了,那是在2016年中国交响乐团迎来建团90周年晚会上,他坐着轮椅指挥了那首由他亲自带出国门、第一次唱响国外的作品——《春节序曲》。

2017年9月,一向硬朗的韩中杰身体状况突然变差,行动也变得有些缓慢。今年年初,韩中杰再度住院治疗,并转入了重症监护室,每天只允许家人探望半个小时,“医生一直跟我们说‘不好’,你们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吧。”

4月3日,清明节前,中国著名老一辈指挥大师,原中央乐团常任指挥、中国交响乐团艺术顾问韩中杰在京病逝,享年98岁。

“他的离去令我们痛心和悲伤。”中国交响乐团团长关峡这样写道,“我们要继承和学习他诠释交响乐精湛的技艺、崇高的艺德、对晚辈的无私提携和对中国交响乐新作品的有力推动,他的音乐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

“韩中杰先生是长笛演奏家,又是指挥家,还是教授。三种工作都做得很好。”86岁的中央歌舞团合唱专家冯琬珍这样评价韩中杰,中央乐团从建立之初到登上世界各国舞台,李德伦、韩中杰、严良堃等几位指挥家功不可没。“他们将中国的交响乐、合唱艺术从文工团样式、群众文艺水平,提升到国家级音乐团体、世界级专业水平,为中国音乐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中央歌舞团乐队到中央乐团再到后来的中国交响乐团,韩中杰是国交发展至今的三朝元老。从艺近八十载,韩中杰用一生见证和参与了中国交响乐从无到有的演进历程,而他本人更是其间许多“第一次”的亲历者:他是中国最早在国际比赛中的获奖者之一;1955年,韩中杰带领中央歌舞团乐队赴波兰参加华沙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新中国的交响乐队首次登上了国际音乐舞台,李焕之的《春节序曲》也成为首批走出国门的新中国交响作品;1957年,韩中杰作为第一批留学苏联的音乐指挥家被派往列宁格勒音乐学院,是该院有史以来的第一位中国留学生;1978年,由他指挥的中央乐团交响音乐会通过卫星向法、英等20多个国家进行立体声实况转播,在当今尚属世界创举;1980年,韩中杰曾应邀执棒世界著名的波士顿交响乐团,是中国第一位在美国一流乐团上露面的指挥家……

1996年,韩中杰虽然已经离开了指挥第一线,但仍然在顾问的岗位上为年轻的“国交”贡献力量。韩中杰出访过美国、奥地利、西班牙及朝鲜等国,他严谨细腻、理智含蓄的艺术风格为国内外音乐界所推崇。

出身贫寒,天赋过人

他是中国第一代教大众音乐的音乐教育者

韩文彦翻看着父亲年轻时候的照片叨念着,“你看我爸爸年轻时候多帅,风度翩翩、专业又好,很多女孩子都喜欢他,他在上海的时候是文艺界有名的美男子,即使现在也是个‘帅老头’。”

韩文彦说得不假,照片上的韩中杰约莫二十岁左右的样子,五官深邃、风华正茂、仪表堂堂。那时的他正在上海学习音乐,因为专业好,他已经进入上海工部局乐队,成为“录音帮”的成员之一了。录音帮是专门为上海电影配音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滩几乎所有的电影配音都是出自“录音帮”之手,包括著名的《马路天使》等。他也与聂耳、冼星海合作过,但他从不拿出来炫耀,只说,“我们合作过。”

电影配音的工作要求非常高,胶片值钱的那个年代,电影配音需要“one take”(一次成型),容不得半点差错,否则整个胶片就都废掉了。这样的工作中又磨炼了韩中杰的演奏水准和音乐素养。

“许多人会好奇,觉得西洋乐在当时的上海应该是家里有钱的孩子才学得起的,但我爸爸是少数几个出身贫寒还能学习西洋乐的人。”韩文彦说。韩中杰的爷爷当时在上海一所教会学校做清洁工,韩中杰耳濡目染总能接触到教会学校的西洋音乐。小学五年级时,家人把他转送到上海工部局办的华童中学念书,为的是让他在这所英式办学的学校里学好英文,以便日后找到生活的出路。在学校念书时,韩中杰受到了基础音乐的培养,在教会学校学习长笛,一发不可收拾。当时教会学校的意大利教师看他天赋很好,还送了他一支长笛作为鼓励。

韩中杰的确天赋过人,16岁他便考上了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由于家境贫寒,他从那时起便不怎么跟家里要钱了。他在上学的同时做了录音帮、话剧配乐、灌唱片三份工作,从而有了三份收入。

四十年代初,上海被日本人占领,中断了所有中国人的文化活动。韩中杰于是相约马思琚(音乐家马思聪的妹妹)等几个要好的同学,准备去重庆发展。1944年,韩中杰终于偕妻子离开上海,一路辗转到达重庆后,在重庆国立音乐院做教员,教授长笛和视唱练耳,是中国第一代教大众音乐的音乐教育者。

其间,他还在重庆教过一个“音乐孤儿班”,后来这些学生中的一部分人也都成为中央乐团成立之初的骨干力量。

放弃上海优渥生活,举家移居北京

主导组建“中国第一支交响乐队”

韩中杰用他的坚持和抉择证明了他对中国交响乐发自内心的责任感。他经历了新中国交响乐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他的故事就是中国交响乐奠基与发展的故事。1946年起,韩中杰任上海工部局交响乐团的首席长笛,及长笛独奏;新中国成立初期,由当时上海市市长陈毅任命为首任上海交响乐团副主任。

1951年,新中国政府第一次外派艺术团——中国青年文工团应邀赴德国柏林参加第三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随后到东欧多国进行正式访问演出。当时音乐人才比较匮乏,为了完成出国访问的任务,从全国各地抽调杰出的艺术人才到北京,当时担任上海交响乐团首席长笛兼乐团副主任的韩中杰就是其中之一。韩中杰以优异的表演在联欢节的长笛比赛中获奖。

1952年年底,中国青年文工团回国之后,团长周巍峙向韩中杰等参加演出的艺术家提出,希望他们留在北京组建一支交响乐队。而此时,中国还没有一支正规的交响乐队,交响乐基础十分薄弱,难度可想而知。

但韩中杰心中一直有一句话在支撑着他的所有工作:“中国应该有自己的交响乐团。”由于专业人才缺乏,乐队暂时被放在中央歌舞团里,成立了中央歌舞团管弦乐队。一开始,乐队没有合适的排演地点,就在一个废弃的工厂里排练,后来,一个停办了的舞蹈练习厅成了乐队固定的排练场所。更困难的是,乐队没有正式的指挥。韩中杰在上海时,曾跟着一位犹太人学习过指挥与作曲,于是有点“功底”的他就暂时担任起了乐队指挥。

韩中杰毅然放弃上海的优厚生活,带着妻子和年幼的儿子奔赴首都,妻子也放弃了当时在上海收入不错的稳定工作,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从“中央歌舞团乐队”到“中央乐团”,再到“中国交响乐团”,他不仅仅是参与了这支乐团的组建工作,还实质上主导了这一系列工作的开展。

极力扶持中国交响乐新作品

“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作曲家”

韩中杰指挥过大量西方交响乐经典作品,极力扶持首演了许多中国交响乐新作品,如马思聪的《山林之歌》《第二交响曲》,李焕之的《春节序曲》,盛礼洪的第一、第二交响曲,王西麟的《云南音诗》等。

他曾说“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作曲家”,“文革”刚一结束,他马上就组织一批青年学生,把积压多年的作品拿出来演奏,开了多次试奏音乐会,让当时许多“无名小辈”的纸上作品变为了活生生的音乐流淌了出来。

当时的舆论环境颇为复杂,许多优秀青年学生的作品没有办法得到公演,而当时已经在音乐界有很高地位的韩中杰却直率地告诉晚辈们:“有作品就拿来。”这也鼓舞了一大批热爱音乐的年轻人。

这样的努力见到了成效,他不遗余力地支持青年作曲家,首演了叶小钢、谭盾、郭文景、瞿小松、周龙等人的许多新作,这些作曲家后来都成为蜚声国际乐坛的佼佼者。

他还经常把我国作曲家创作的具有民族风格特色的管弦乐作品如《春江花月夜》《江河水》《二泉映月》《黄鹤楼》《梁祝》等推向世界。

儿女眼中,他正直温和

一切都是为了能做出最专业最好的音乐

尽管韩中杰已经在音乐上取得如此成就,但令人意外的是,他并没有要求儿女子承父业,也没有在孩子的学习成长道路上给予过帮助。1973年,韩中杰唯一的儿子韩文禹有机会去广州文工团工作,当时广州文工团在北京招生,团长私下跟韩文禹说:“你把你爸叫来,咱们商量一下你的事。”原来团长希望韩中杰借此事去广州做辅导。韩中杰得知之后只说了一句:“干吗去,我跟他们不认识。”

类似的事还有很多。韩中杰做音乐比赛评委时,时常会有人提前带着礼品来家中拜访,韩中杰都拒而不见,不管对方怎么暗示,韩中杰也绝对不出面。“他是真的不懂,有人来拜访,我爸还总特别天真地问我这些人来干吗?其实我爸都从来没给我们走过后门。”韩文彦说道。

不过,三个儿女都十分理解父亲,他正直而专注的行事风格也成为他们的家风。除此之外,印象中的父亲其实很温和,从来不会骂人。韩文彦记忆中父亲发过最大的一次脾气,就是找了个塑料盆子重重地放在桌子上,还不敢往地上摔。

“我父亲是对事不对人,他与人交往接触的原则很简单,一切都是为了能做出最专业最好的音乐,他眼中只有音乐。”韩文彦说。

七十余年的幸福婚姻

“这辈子最不后悔的事就是娶了你”

在交响音乐事业上投入的同时,韩中杰其实没有办法更多地承担家庭责任,但幸运的是,他有一个永远站在身后支持他的妻子。韩中杰曾经动情地对妻子说:“这辈子就这一件事从来没后悔过。我当年真没选错人。”

从1943年相识相爱到2016年妻子先于他离世,两人在一起生活了七十多年,几乎从没有吵过架。现在在韩中杰的家中,他和夫人金婚、钻石婚等纪念照片都还摆放在显眼的位置上,照片中的两人笑得明媚又温情,记录着他们平淡却又幸福的爱情岁月。

“我母亲对我父亲事业上的支持,可以说是百分之一千。她是一个伟大的女性。”小女儿韩文瑜动情地说,父亲在音乐上的“痴”、在生活上的“愚”都是因为有妈妈的全权打理,才可以让韩中杰没有后顾之忧。

韩中杰的妻子张仁泓是当时上海滩四大名医的女儿,家里开了一个私人的独立医馆,家境殷实,是个名副其实的大家闺秀。韩中杰鼓起勇气主动到张仁泓家与她接触,两人相识后,张仁泓被韩中杰帅气的外表和过人的才华吸引,两人很快相爱。后来,不管是日本人占领上海时跟随父亲赴重庆教学,新中国成立后跟随父亲举家从上海搬迁到北京,还是困难时期独自抚养三个儿女不惜变卖个人财产,妻子张仁泓都在背后默默支持着丈夫,没有一句怨言。

1956年,韩中杰在苏联留学,张仁泓一人抚养着三个孩子,绝口不提家里的难处;后来,只要韩中杰想要买音乐设备,不管钱多钱少,张仁泓一定会鼎力支持。“家里有多少钱这种事,我爸从来不知道。” 韩文瑜说。但韩中杰心里清楚,张仁泓为他、为整个家付出了太多太多。

三年困难时期正值夫妻两地分隔的时候,别人家写信都在“诉苦”,抱怨生活过得不好,而张仁泓在给丈夫的信中却绝口不提这些困难。她对儿女们说,“跟你爸说了也没用,他也没有办法,就不让他干着急,影响他的学习了。”儿女们眼中的母亲就是以这种方式宽慰且支持着父亲。由于没人帮忙,张仁泓上班的时候还把两岁的女儿带在身旁,这些事情都隐约留在了韩文彦的记忆里。

老两口进入晚年之后,韩中杰对妻子特别依赖,也知道照顾妻子。吃饭的时候一定记得先把妻子吃的餐点好,“如果吃饭的时候要是没点我妈爱吃的菜他就不高兴,两个人后来一起出去坐轮椅必须并排,他要求两个人距离不能超过三米。”韩文彦回忆道。

有一天早上,儿女们听到老两口的一段对话。

韩中杰说:“我刚才做了个梦,梦见我到天堂了,结果又回来了。”

张仁泓:“回来怎么着?”

韩中杰答道:“回来还找你,还要娶你。”

责任编辑:陈莉(QC0002)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