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举办了一次评剧专场演唱会,参加演出的都是当代评剧界的著名演员,石家庄评剧院一团袁淑梅接受了邀请,并决定演唱自己的最新作品《安娥》选段。这样的演出,高手荟萃,谁都要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袁淑梅坚持要演唱自己的新作,风险很大。明知有险,还要坚持,我想,这个女子是真的爱上了这个人物。
衡量一个优秀演员的成就,不仅要看他在继承传统方面达到了怎样的水平,更要看其为戏剧舞台增添了多少只属于自己的艺术形象。不是每个演员都能找到适合自己艺术风格的戏剧人物,“对路”也许是一个演员一生的寻求。袁淑梅可能一开始就感觉到,安娥这个人物和自己“对路”。从决定题材,到每一次的剧本修改,以及编导们的每一次碰撞,她都参加了。她了解人物,理解人物,进入人物,感受人物,一路走来,终于把自己和人物融为一体,最后,真正地爱上了这个人物。
其实,安娥这个人物很不好演。《安娥》文学剧本提供了一个复杂的安娥形象:一个满腔热情、积极、叛逆又有点少不更事的少女安娥;一个上海时髦女郎、有些神秘色彩且是地下工作者的安娥;一个富有艺术才华、浪漫情怀、自由精神的文学青年的安娥;一个无法享受养尊处优生活的大家小姐的安娥;一个自觉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命运联系起来、勇于承担历史责任的文化人安娥。如此多的性格侧面,为演员表演提供空间的同时,也出了难题。不仅要求演员要有极高的把握人物性格的能力,而且要求演员能找到塑造各个性格侧面的表现技巧。袁淑梅很好地完成了这个人物的塑造。
第一场,安娥为了参加学生运动离家出走,袁淑梅用了一个“梗脖子”的形体动作,便把叛逆少女的性格活生生地立在了舞台上。十六七岁的安娥,充满激情,充满幻想,一心爱国,崇尚自由,这都好演,我们在舞台上也见过不少这样的形象,但少女安娥还有一个侧面,就是“少不更事”。正是有了这个“少不更事”,安娥才显得真实、可爱。已经中年的袁淑梅,演起少女来一点也不僵硬,跨步、跳跃,带着顽皮、带着幻想,也带着激情。一段清亮、爽快的唱腔,把人物的内心情绪准确地展示给观众。要离家出走,但又有母女之情,“硬走”便不可爱,“心软”便走不成,袁淑梅很好地把握了这种复杂的情景,争论时带点娇气,分别时带点伤感,朝着母亲匆匆鞠一躬,然后快速转身而去。这个“快”十分准确,慢一点就走不成。
第二场一出场,袁淑梅的造型美艳、时髦,还有着文学青年的气质。在极短的时间内,要把相见、相识、相赏、相爱等情感过程细腻地表现出来,要求演员有很高的表现力和掌控力。“温”了爱不起来,“火”了显得生硬。袁淑梅演出了情感递进的层次,由慕生情,由知生爱。特别是那一句“忐忑不安”的唱腔,千回百转,委婉细腻,把一个文学青年的稿子被大作家审阅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旋律,可能在评剧唱腔中是首创,用到此处非常贴切。说它拓展了评剧唱腔的表现力,一点也不为过。最后的“向右向左”转,一个无意,一个有心,都表现得恰到好处。
第三场是重场戏,田汉、林维中、安娥的“三角”关系中,最尴尬的应是安娥,而且她身怀有孕,形体上也较难处理。前一段戏,要表现安娥和田汉的幸福感,在叙述他们两人艺术成就的同时,要把两个人的爱情也演足,为下一节“突变”作铺垫。这一段戏很不好演,因为情节给出的戏剧张力不足,要靠演员的演技把观众抓住。袁淑梅演的安娥,“正”的同时还带了一点娇、一点魅。田汉要听安娥肚里的孩子,袁淑梅先是婉拒,然后缓缓张开双臂,很是传神。没有“先拒”,就显得人物轻薄,不是张开双臂,又失去了这个人物的大气。戏剧艺术,千道理,万道理,刻画人物才是硬道理。演员的一颦一笑和细微的举手投足,都是丰满人物血肉的有效手段。袁淑梅在搭档很好地配合下,把一段很不好演的铺垫戏演得很生动。林维中出现以后,安娥要赶走田汉,可心里有一万个不愿意,这种心里滴血、口说硬话的戏很有张力,袁淑梅抓住了这个“戏眼”,泼墨如云,把这段戏演得非常精彩。赶走田汉后的一大段唱腔,袁淑梅唱得有收有放,婉转细腻。作曲对这段唱腔下了大功夫,处理得很好,激情而又含蓄。袁淑梅一改以前“强度一致”的唱法,强调情感内敛,强化抑扬顿挫,用了气声、轻声等现代唱法,达到了动听、动情、动心的效果。加上对那一把摇椅的运用,一大段唱腔,不但不让人觉得冗长,而且牢牢地俘获观众的情感。
第四场的表演中心点是“变”,不仅安娥的形象要当场变过来,而且精神气质也要由一个有点颓唐的时尚女子变成一个娴静的大家闺秀,然后再变回一个重燃激情的文化人。袁淑梅成功地完成了这两次陡转。一开场,舞美打造了一个很有意境的环境,受到双重打击的安娥忧郁地从舞台上缓缓走过。袁淑梅走得很稳、走得很有情、走得很有美感。用跑圆场、翻跟头等强烈动作表现人物当然好,但用缓步、静坐表现人物更加不易,它要求演员必须有很强的内在情感和气场。令人赞叹的是,袁淑梅当场换装后,一个美艳的贵族少妇转眼呈现在观众面前。袁淑梅近似玉雕般地站立,什么小动作也没有,十分给力的灯光使舞台上的画面,犹如一幅精致的美术作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心唱段的最后一句甩腔,清亮干净,音高而不躁,十分难得。动是一种表演,静也是一种表演,田汉如火,安娥如水;田汉多动,安娥多静。袁淑梅正是抓住了安娥“静”的性格特征,使这个人物活在了舞台上。
接下来有两场安娥和田汉的情感戏,袁淑梅也把握得很好。有爱不能爱,有恨不能恨,有话不能说,正是安娥这两场戏的情感特点。袁淑梅的台词节奏感很强,有许多句子是含着眼泪说,几次用气声传递被压抑的感情,很动人。从情感上,不仅田汉离不开安娥,安娥也离不开田汉。田汉可以直抒胸臆,把自己的情感全盘托给安娥,安娥却只能把自己的情感压在心里,所以几个“忍”字是带着血说出来的,袁淑梅很好地处理了这几句台词。在中华民族处于危亡的时刻,安娥和田汉再次联手,放弃个人纠葛,汇入抗战洪流。袁淑梅处理这一段戏时,层次清楚,激情澎湃,特别是最后一挽,先退一步,看着田汉伸过来的手,稍一停顿,然后坚决地跨步上前挽住了田汉,每到这里,剧场总是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爱之者,表演者一旦爱上了自己的人物,便会孜孜以求,精益求精,从而达到一定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