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探访中南海旁老胡同 北京擦亮古都“金名片”

2018-04-18 10:44 中国新闻网

“那是什么?真漂亮!”在天安门西南处的前门大街,不时有游客在一幢幢米黄色建筑前驻足拍照。这里就是以老北京劝业场为核心改造形成的新地标“北京坊”。 

作为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的古都,北京近年来加大历史名城的保护,首都这张中国的“金名片”正焕发着新的光彩。日前,记者跟随“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采访团走进北京核心区西城区,探访中南海旁的多条老胡同。 

忆往昔:红色基因孕育“红墙意识” 

西城区地处北京核心区,是北京建城和建都的肇始之地,也是中南海所在地,辖区内的金融街汇集了“一行三会”等中国最高金融决策机构。这里是北京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流淌着红色血脉。 

早在清代中晚期,国事艰危,一批志在变革图新的志士仁人,便在此为民族存亡奔走呼号。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1912年来到北京,先后住在绍兴会馆、西四砖塔胡同等地,《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等均诞生于此。1919年五四运动拉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陈独秀、李大钊在西城米市胡同创办《每周评论》,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 

“西城有许多党的创建时期活动的遗址遗迹。”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副巡视员刘岳说,西城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重要传播地,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孕育地。 

翻开史料,西城是北京党组织早期秘密活动地点。1920年初,毛泽东在西城区陶然亭公园的慈悲庵,与邓中夏、罗章龙和“辅仁学社”成员探讨革命道路。西城区文化胡同24号,是李大钊1920年至1924年的居住地,那正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发展时期。 

丰富的红色历史孕育了厚重的红色文化,红色基因传承至今,诞生了新时代的“红墙意识”。 

地处中南海红墙边的西长安街街道,1999年率先提出了“红墙意识”的概念。随后,其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西城区特有的精神文化符号——绝对忠诚、责任担当、首善标准。 

提起“红墙意识”,北京西城区委书记卢映川将它形容为一种品格,忠诚于党、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人民;一种责任,守护国家安全、首都安全,自觉维护大国首都形象;一种标准,坚持精益求精,争首善、创一流;一种追求,不懈奋斗、共同创造和谐宜居生活典范。 

“要以实际行动续写好‘红墙意识’的新篇章。”卢映川说。 

话传承:擦亮“金名片” 掀起阅读新风尚 

“铛,铛,铛。”在前门大街上,近年恢复的老北京有轨电车铛铛车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前门大街,历史悠久,古时曾是皇帝出城赴天坛等地的御路。在前门城楼南侧,如今镶嵌着“中国公路零公里点”的标志。 

沿前门大街南行便到了大栅栏,这是离天安门最近,目前北京保留完好、规模最大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大栅栏已有500多年历史,它的命运可谓几经风雨:曾被义和团的火把付之一炬,但火后重建,商铺林立、繁华依旧;近几十年,曾一度陷入衰落命运;2008年翻修营业后,老街重生。 

2017年9月公布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特设一个章节,提出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总规明确指出,“老城不能再拆了”,要将老城建设成为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地区。  

传承古都文化,打造新地标成为老街区的新使命。2016年,老北京劝业场全新亮相,恢复民国建筑风貌,变身文化艺术交流中心。2017年,耗时10年的“北京坊”揭开神秘面纱,延续胡同肌理,以劝业场为核心营造了一片华美建筑群,开创了全新的“中国式生活体验区”。 

2018年1月,近3000平米的Pageone书店在“北京坊”正式开业,24小时的阅读馆为这里注入了新的活力。 

走进书店,一个大气、文雅、清新的书香空间呈现在眼前;屋顶设计如浩瀚星空,白色高大的书墙遥相呼应,在柔光灯的映照下,别有一番温馨的情调。拾而上,二层以儿童读物为主,三层设有艺术图书区、黑胶唱片体验区、咖啡区等;一排排落地玻璃窗,处处是景,可远眺正阳门,近观老胡同。 

“在‘北京坊’建成初始,就明确了一个目标,一定要建一个实体书店。”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委员会主任孙劲松称说,阅读场所决定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品质,要让书香飘在核心区。 

Pageone并非特例,书香飘飘成为现实。始建于元代的万松老人塔,古色古香的院落如今挂着“正阳书局”和“砖读空间”的牌匾,这里藏书近4万册。北京地标建筑雁翅楼,2015年开张了24小时营业的中国书店,打造了中轴线上的一座文化驿站…… 

贺超一心一意守护着“北京最美社区书店”,他在几年前筹建了甲骨文·悦读空间。这既是一个公共图书馆,也销售图书,还提供活动空间,一个多业态的复合型书店诞生了,激发了社区百姓的阅读兴趣。仅2017年一年,通过这个悦读空间,广内社区举行了280多场文化活动。 

“一个社区的书香可以改变一个家庭,一个社区的书香也可以改变一个城市。”贺超说。 

看今朝:“最美大街”的最美生活 

老舍笔下的北京“最美大街”,在今年开始展现出别样生机。 

作为北京最古老的大街之一,阜成门内大街是北京旧城“一轴一线”中朝阜路“一线”的西起点,全长1.4公里,沿线文物古迹众多,分布着妙应寺白塔、历代帝王庙、广济寺等诸多文物遗址。 

如今,阜内大街一期升级改造已经完成,一条充满人文气息的生活老街亮相。 

走上新整治的街道,古色古香,灰色石材铺装彰显老北京胡同的气质;井盖、影壁、护栏上,点缀着梅花图案、祥云纹样等装饰,洋溢着古朴典雅的气息。曾经散乱的标志路牌也被“藏”起来了。通过架设“综合杆”,将原来零散的183个灯杆、电线杆等整合到只有55个,优化了街区环境。 

在这条“最美大街”上,白塔寺街区会客厅里不时传来笑声一片。 

这是由西城区民政局、新街口街道、华融金盈公司共同开办的首个社区“共享会客厅”,去年底揭牌。如今已成为附近老街坊们的“聚点”。 

“走10分钟就到,每天都过来看看,凑个热闹。”73岁的黄绪励,是个“老北京”,已在附近居住了30年,他在退休前是一名老师。“附近街心公园多了,会客厅也热闹,很开心。” 

这座会客厅的装潢,主打供销社的怀旧风格,设有共享厨房、书房等,开办有劳作、编织等多个“合作社”,每周定期举办活动。 

“跟大家一起做饭,开心啊!”59岁的朱宝兰一边专心制作着山药糕,一边对记者说。朱宝兰加入了街区会客厅的“伙食社”,每周和邻里切磋厨技。“我一直住在城墙根,现在退休了没事就过来,和大家乐呵乐呵。”朱宝兰说。 

据华融金盈副总经理李茹介绍,目前所有活动均免费,50-70岁的居民越来越多;自从会客厅开办后,老街坊送过来不少老物件,充分显示出社区文化的价值。 

“将重点提升街区的’温度’。”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徐利说,今年,老城将深度挖掘街区的历史文化、加强文物的腾退与活化利用、举办非遗展陈活动、讲述百姓身边故事,给“物”的场所赋予街区“活”的灵魂。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作者:曾鼐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