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清明话风筝 京派有“曹氏”
2018-04-02 16:56 千龙网

4月2日上午,曹氏风筝文化传承人吴同泰做客千龙网,讲述了“曹雪芹风筝文化艺术”的故事和文化。图为吴同泰做客千龙访谈间。千龙网记者 戚连民摄

千龙网北京4月2日讯(记者 张静)清明节有不少独特习俗,比如寒食、扫墓、踏青春游等。除此之外人们还常常在清明节放风筝,放风筝作为清明习俗之一流传已久。4月2日上午,曹雪芹风筝艺术文化传承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专职教育委员会专家吴同泰做客千龙网,讲述了“曹雪芹风筝文化艺术”的故事和文化。

各具特色的燕子家族

吴同泰在访谈间介绍:“古时候,在清明节祭扫过后,人们利用风筝把不好的心情和内心的许愿一起放飞在空中,然后将风筝线剪断,将生活中的晦气或者自己的心愿一同放飞,祈求与晦气一刀两断。民间一直将清明节期间放风筝的习俗延续至今。”

风筝起源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作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北京的风筝在民国之后出现了很多种类和流派,最具代表性的还得说“扎燕”,北京人喜欢叫“沙燕儿”,这是因为燕子每到春天要飞回北方,象征大地回春,有报喜之意。所以,以燕子为题制作风筝体现了北京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吉祥心愿。而提到沙燕儿,就不得不提“曹氏风筝”。

曹氏风筝起源于曹雪芹,谈到曹氏风筝特点时,吴同泰表示:“每种风筝都有它的特点,曹氏风筝最大的特点是把风筝从骨架起就开始拟人化。”曹氏风筝中的代表作“沙燕儿”已经逐渐发展成了一个完整的“沙燕儿家族”,根据不同的比例、造型、把各种沙燕儿拟人化,其中肥燕比喻男人、瘦燕比喻女人、比翼燕比喻夫妻、雏燕比喻三岁以下的孩子,还有淑女燕、小燕、新燕等等,这些沙燕儿各具特色、形神兼备,组成了充满个性与情感的燕子家族。

4月2日上午,曹氏风筝文化传承人吴同泰做客千龙网,讲述了“曹雪芹风筝文化艺术”的故事和文化。图为吴同泰做客千龙访谈间。千龙网记者 戚连民摄

肥燕的性格以“绘”为主

在访谈间吴同泰细致的介绍了沙燕家族中“肥燕”的特点。肥燕儿在沙燕家族中担当成熟壮年角色,为显示其身宽体阔,曹雪芹在扎糊诀中规定了用五根竹条扎糊肥燕的骨架,以头部为基本单位,将身体部位按1:7的比例扎糊,按这个比例扎糊出的肥燕,看上去雄壮威武。

肥燕更多的性格表现在“绘”上。燕子与人的交流关键在眼睛,肥燕眼睛的画诀是:“两目凝神须下视,一时洪福到眼前。”吴同泰解释了这句画诀的意思:“要把肥燕的瞳空画在眼球内侧偏下部位,作向下凝视状,仿佛是在审视自己;眉眼之下再画蝙蝠,便有了吉祥寓意‘福到眼前’。”肥燕最有特点的是两只爪子的画法,要以“蓄势待发权在握”的画诀为本,把燕爪画成粗壮厚实的握拳状,象征大权在握。曹氏风筝用拟人化的手法,创造出了一个寓意完美的燕子家族。

4月2日上午,曹氏风筝文化传承人吴同泰做客千龙网,讲述了“曹雪芹风筝文化艺术”的故事和文化。图为沙燕儿风筝。千龙网记者 戚连民摄

“先做人 后学艺”

曹雪芹在《南鹞北鸢考工志》中详细介绍了43种不同的风筝造型在起放原理、扎糊技法、绘画要领方面的诀窍,即“扎、糊、绘、放”四大工艺。在漫长的岁月中这些风筝的扎制技法早已失传,经过不断的整理和发掘,曹氏风筝已经成功复原了古籍记载中的14种风筝造型技法,并在着手研究其余29种风筝扎糊技法。

在访谈间,吴同泰介绍了沙燕儿的整个制作过程,包括扎、糊、绘、放。先扎风筝的骨架;然后糊在骨架上;再绘制画面;最后,能否成功要在放飞的过程中去检验。在此基础上,又介绍了曹氏风筝的深厚文化,吴同泰指出,风筝传承首先传承的是文化,其次才是技艺,就像中国人经常讲的道理:“先做人,后学艺”。

责任编辑:张静(QC0008)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